三萘嵌二苯二酰亚胺类近红外有机光功能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4
【图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的[15]。莱啉酰亚胺(端位萘环融合一个或两个六元羧基酰亚胺环,如图 1-1 所示仅具有优异的化学、热和光化学稳定性,还具有很高的消光系数。随着分子长轴芳体系的延长,如从傒酰亚胺(PDI, 1a, n = 0)[16]到三萘嵌二苯二酰亚胺(TDI, 1b, 1)[7, 17, 18]再到四萘嵌三苯二酰亚胺(QDI, 1c, n = 2)[19, 20],每增加一个萘环单元吸收就增加约100 nm,且消光系数呈线性上升,其中QD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780 nm光系数为 170000 M-1cm-1。近来,更高级的莱啉酰亚胺相继被合成报道出,它们每种都有着强烈的近红外吸收,如五萘嵌四苯二酰亚胺(5DI, 1d, n = 3, λmax= 877 nm)1]和六萘嵌五苯二酰亚胺(HDI, 1e, n = 4, λmax= 950 nm)[2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亚胺类化合物的本质作用,也为合理设计功能化二亚胺类化合物提供了基本原则。为此,赵晓红等[27]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了 20 个含和不含羧基酰亚胺的莱啉衍生物,预测了一些由于合成困难而未知的高级莱啉衍生物的物理性能,如图 1-2所示。共轭核尺寸越大,带隙越窄,使得高莱啉衍生物的近红外性能越好。但随着高莱啉衍生物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能级不断上升,它们在空气稳定性越来越差。在吸电子亚胺基团的作用下,R 和 RD 具有不同的电荷分布,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质。
易皂化[17]。烷基链取代的 TDI 为纯平面构象,分子间 π-溶解性差[35-37]。而 2,6-二异丙基苯基有一定空间构象,其取代的一定溶解度,易于修饰和衍生化,且其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强型代表[38]。TDI 因其高荧光量子产率和优异的光稳定性和抗光漂的单分子光谱染料[12]。为了研究单分子的光谱,必须对其进行固稀释的溶液溶解在聚合物中,并将聚合物薄膜旋涂在衬底上。这此平均来说只有一个分子在激光束的共焦点。扫描样品上的激光单个分子。Melari Davies 等[40]合成了一种含四个寡聚乙二醇链中形成了可溶性的无荧光性“H-聚集体”,相对于荧光单体,吸表面活性剂可以使聚集体分散,以类似于脂质双分子层的单体的。其光稳定性,远远高于其他常见水溶性染料,如恶嗪 1、At647 和罗丹明 6G 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膜标记染料[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峰;王桂霞;孔翔飞;苏剑;谭玉东;;傒二酰亚胺类液晶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5年05期
2 吴华昆;马良;韦淑斌;;傒四羧酸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质[J];闽江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3 章映茜;杨发福;;傒四羧酸二酰亚胺类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07期
4 高先娟;甄瑞燕;张玉军;;傒二酰亚胺光合作用的模拟和光收集体系的建立[J];内江科技;2009年01期
5 徐业伟;朱方华;张海连;张林;;傒四羧酸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合成化学;2009年04期
6 徐业伟;朱方华;张海连;王鹏;张林;;可溶性傒四羧酸二酰亚胺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J];应用化学;2009年11期
7 霍利军;韩敏芳;李永舫;;受体型有机光伏材料傒二酰亚胺[J];化学进展;2007年11期
8 周乐;;荧光染料N-芳基-4-氨基-1,8-萘二酰亚胺的制备[J];染料工业;1989年04期
9 胡小链;施敏敏;左立见;傅磊;戴树洌;陈红征;;桥位二级胺基取代的傒二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能级结构研究[J];化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蔡雪;齐冬冬;张跃兴;边永忠;姜建壮;;二萘嵌苯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半导体性质(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林;王婕妤;裴坚;;新型芘二酰亚胺结构的合成及其衍生化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 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5年
2 尚丛娣;王刚;彭浩南;贺美霞;房喻;;傒二酰亚胺胆固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传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一分会:应用化学[C];2016年
3 宋亚伟;欧恩才;徐伟箭;;螺吡喃-傒二酰亚胺通过π-π共轭功能化石墨烯[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4 王刚;王洁;常兴茂;房喻;;芘-傒二酰亚胺胆固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传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5 魏华;夏志超;刘欢;马翠兰;张平竹;王克让;李小六;;寡糖连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6 詹传郎;姚建年;;傒二酰亚胺聚集结构的调控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3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组织化体系[C];2013年
7 甄小丽;李晓浩;田霞;韩建荣;刘守信;;含多肽侧链的不对称傒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A];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C];2016年
8 甄小丽;张阳;田霞;韩建荣;刘守信;;含傒二酰亚胺侧臂的双环肽的合成[A];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C];2016年
9 邢菲菲;钟丽娜;朱守荣;;水溶性傒二酰亚胺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质研究[A];2015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5年
10 夏志超;魏华;马翠兰;刘欢;张平竹;王克让;李小六;;新型糖基连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诺华;三萘嵌二苯二酰亚胺类近红外有机光功能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凤霞;傒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聚集及光化学探针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冯士振;基于萘二酰亚胺单元的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延风;傒二酰亚胺及三嗪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成焕仁;傒二酰亚胺树形分子的构筑、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荧光探针性质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薛林;含疏水烷基链的傒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聚集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石岩;平面共轭大分子傒二酰亚胺/酞菁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与聚集体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吴海霞;傒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异质介质中的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麻鲁鲁;光功能傒二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可控自组装及其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张有地;傒单/二酰亚胺衍生物合成及有机光伏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海先;港湾位取代傒二酰亚胺的合成与光催化有机反应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2 梁一鸣;基于二酰亚胺-乙炔基苯并二噻吩的聚合物受体的合成及光伏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汪赵镜;傒二酰亚胺悬挂型非平面聚合物受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宋望天;氨基酸/多肽修饰萘二酰亚胺自组装纳米结构制备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5 唐锋;基于傒二酰亚胺有机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6 陈煜卓;基于傒二酰亚胺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7 王小珍;傒二酰亚胺衍生物单线态裂分性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8 王芸龙;铑催化经由烯基碳二酰亚胺中间体一锅法合成二氢吡咯亚胺化合物[D];内蒙古大学;2019年
9 王帅花;基于杂原子稠合的傒二酰亚胺受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10 王明月;基于萘二酰亚胺的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5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0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