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港口航运要素集聚状态的判别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游港口航运要素集聚状态的判别
【摘要】:结合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及Moran's I指数,研究长江中游港口航运要素目前的集聚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港口航运要素存在空间相关性,各港口生产要素的分布会受到相邻港口负方向的影响,对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起到正向作用.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关键词】: 航运要素 集聚状态 Moran's I 判别
【基金】: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12BJL082)
【分类号】:F552.7;F224
【正文快照】: 1引言长江中游港口是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也是长江航运以及中西部经济的重要衔接.2013年习总书记在考察武汉新港之后提出加强长江流域合作使其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认识并判别长江中游港口航运要素的集聚状态.鉴于目前关于航运要素集聚状态判别的研究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德友;梁琦;;县域出口贸易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财经研究;2011年05期
2 曹芳东;吴江;徐敏;;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6期
3 李建豹;白永平;罗君;黄永斌;侯成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4 杨开忠;冯等田;沈体雁;;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开发研究;2009年02期
5 杨春;陆文聪;;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05期
6 姚丽;谷国锋;王建康;;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郑州城市新建住宅空间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1期
7 吴玉鸣;;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8 魏传华;胡晶;吴喜之;;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估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22期
9 张德春;;芜湖港头棚锚地建设论述[J];水运工程;2010年06期
10 蒋惠园;李振兴;田小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扩散域内主要港口优先发展领域分析[J];水运管理;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2 许德友;梁琦;;县域出口贸易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财经研究;2011年05期
3 康锋莉;;税收竞争的空间相关性和FDI效应: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8年03期
4 孙建;吴利萍;;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区域研发宏观效应评价[J];西部论坛;2010年01期
5 阚大学;罗良文;;我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6 刘卫东;刘红光;范晓梅;陈杰;唐志鹏;;地区间贸易流量的产业—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J];地理学报;2012年02期
7 滕红;张龙;蒋志强;;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关系之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11年02期
8 梁洁鸣;;广东省区域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分析——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王培安;白永平;纪发俊;;中国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跨区域金融流实证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年02期
10 刘和东;;中国区域原始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军杰;单晓光;姜南;;中国省域专利产出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斐;孙向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变化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建先;郑玉歆;;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欧洋;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多尺度景观与水质响应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4 谢蓉;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杨;中国财政支出空间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赵楠;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项歌德;R&D溢出效应的测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娟;基于GWR模型的经济空间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3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4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刘超;地区收入差异的探索性时空分析方法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沈露威;我国有效专利区域分布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元;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计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于倩倩;地理加权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2 王松涛;郑思齐;冯杰;;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及其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以北京中心城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3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4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5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6 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杨如树;;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7 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8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9 马晓冬,马荣华,徐建刚;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10 石忆邵;李木秀;;上海市住房价格梯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078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07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