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电通量法的混凝土抗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11-01 08:34

  本文关键词:基于电通量法的混凝土抗冻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混凝土 电通量指标 抗氯离子渗透性 抗冻性


【摘要】:采用ASTM C1202的电通量法和快速冻融循环法,试验研究了水灰比和粉煤灰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及抗冻性的影响,探讨电通量指标评价混凝土抗冻性的可行性,并分析了电通量与相对耐久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降低,混凝土电通量减小,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提高;掺入粉煤灰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但对混凝土抗冻性却没有提高。水灰比变化条件下,可以用电通量指标评价混凝土抗冻性,且56 d龄期电通量指标好于28 d龄期;粉煤灰掺量变化条件下,不能用电通量指标评价混凝土抗冻性。在一定条件下,初始电流与电通量、相对耐久性指数之间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道路工程 混凝土 电通量指标 抗氯离子渗透性 抗冻性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在我国,冻融破坏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耐久性破坏形式。据全国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调查资料统计[1],对于兴建的水工混凝土建筑物,几乎100%的工程局部或大面积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冻融破坏。我国目前采用的评价混凝土抗冻性的方法主要是快速冻融循环法,以质量损失率、动弹性模量或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友均,刘宝举,刘伟;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2 冷发光,冯乃谦;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和耐久性及评价方法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0年04期

3 叶其业;杜乃红;张珩瑜;;混凝土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11年04期

4 王培铭,陈志源,ScholzH;粉煤灰与水泥浆体间界面的形貌特征[J];硅酸盐学报;1997年04期

5 冯乃谦,邢锋;高性能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和导电量[J];混凝土;2001年11期

6 孟振亚;刘加平;刘建忠;郭飞;陆加越;张守治;;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的评价与研究[J];混凝土;2010年07期

7 游有鲲,缪昌文,慕儒;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亚伟;李固华;;沿海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2 曹青;谭克锋;袁伟;;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氯离子固化能力影响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3 邓朝飞;;谈如何改善高强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4 李东旭;低钙粉煤灰在不同碱环境中的活化研究[J];材料导报;2000年11期

5 李东旭;少熟料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的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3期

6 李东旭;朱建平;李宗津;;应用电阻率方法研究粉煤灰持碱效应[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7 张士萍;邓敏;唐明述;;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8 张粉芹;彭一春;王起才;;C20混凝土组成材料与孔结构及性能关系的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4期

9 陈纪胜;张粉芹;;大掺量矿物外加剂引气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2期

10 谢友均,刘宝举,刘伟;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芳;马保国;李友国;饶钢;张宪法;董荣珍;;混凝土的渗透性能及测试方法的对比分析[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沈晓冬;王洪芬;袁园;;含C_4A_3(?)矿物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反应程度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刘建忠;孙伟;刘加平;秦鸿根;周伟玲;;预应力箱梁用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制与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钱文勋;蔡跃波;;活性激发剂对高掺量粉煤灰水泥浆体早期水化进程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5 宋启明;朋改非;冯乃谦;姜子钦;赵杰;;Cl~-吸附剂对混凝土及砂浆抗氯离子渗透性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2006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保国;肖君;王凯;;高钙粉煤灰混凝土性能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路新瀛;;几种混凝土渗透性快速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A];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8 路新瀛;;几种混凝土渗透性快速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A];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论文集[C];2004年

9 李固华;杨彦克;李晓和;;耐腐蚀混凝土外加剂[A];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设计方法科技论坛与全国第六届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连新;;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及技术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顺潮;钢纤维聚合物高强结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婷婷;基于集料功能设计的水泥石界面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姜从盛;轻质高强混凝土脆性机理与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燕;缺陷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对结构可靠度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陶琦;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与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孙丛涛;基于氯离子侵蚀的混凝土耐久性与寿命预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响;复合水泥基材料水化性能与浆体微观结构稳定性[D];清华大学;2010年

8 黄煜镔;混凝土脆性与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管学茂;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王发洲;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兵权;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耿杰;粉煤灰纤维的微观结构及阳离子化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邓雯琴;纤维混凝土的孔结构特征与耐久性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4 董敬勋;持续荷载对粉煤灰混凝土冻融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小平;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爆裂行为及高温作用后渗透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茉莉;不同外掺料对混凝土抗冻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7 陈业范;FRP-钢筋混凝土梁构件耐久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8 卢明;混凝土抗氯离子性能电加速试验方法改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平平;粉煤灰表面预处理及其应用于制备复合水泥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保军;钢纤维聚合物高强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友均,刘宝举,刘伟;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2 谢友均,刘宝举,龙广成;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性能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1年06期

3 王培铭,陈志源,ScholzH;粉煤灰与水泥浆体间界面的形貌特征[J];硅酸盐学报;1997年04期

4 赵铁军,周宗辉,迟培云;水胶比、掺合料和龄期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J];混凝土;1998年02期

5 冯乃谦,邢锋;高性能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和导电量[J];混凝土;2001年11期

6 胡红梅,马保国;矿物功能材料改善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4年02期

7 叶建雄,李晓筝,廖佳庆,杨长辉,王冲;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扩散性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荣泰;混凝土抗冻性、抗渗性及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2 胡伟;水泥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J];辽宁交通科技;2004年06期

3 张玫;潘志忠;王文仲;赵艳;巴恒静;;单面盐冻法评价路面混凝土抗冻性的适用性研究[J];混凝土;2011年01期

4 陈继超;李玉香;郑召;付玉龙;程琦超;;甲酸钠除冰剂对机场跑道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4年08期

5 于新华;;路桥工程混凝土抗冻性技术研究[J];辽宁经济;2008年04期

6 陈磊;何俊辉;赵艳纳;;孔结构对水泥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J];交通标准化;2009年Z1期

7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修雨欣;掺合料对高性能道路混凝土抗冻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段献良;隧道喷射混凝土抗冻性室内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6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26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