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地震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管体的动力响应

发布时间:2017-11-10 11:02

  本文关键词:地震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管体的动力响应


  更多相关文章: 水中悬浮隧道 管体 随机振动 虚拟激励法 动力响应


【摘要】:本课题将张力腿定位的水中悬浮隧道简化为弹性简支梁模型,将锚索式悬浮隧道等效为等距离弹性支撑梁模型,更真实的反映了其力学特性。基于欧拉梁理论,给出地震作用下悬浮隧道管段的运动方程,采用虚拟激励法分析随机地震下悬浮隧道管体的动力响应。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给出地震平面纵波作用下悬浮隧道管段的运动方程,采用时程分析法直接输入地震纵波加速度记录,对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了纵波波速、悬浮隧道跨越长度及锚固系统刚度对悬浮隧道振动的影响,最后借鉴已有成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虚拟激励作用下,随着消能连接装置阻尼系数和张力腿弹簧刚度的增大,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减弱。其中张力腿弹簧刚度对悬浮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实测地震力作用下,随着锚固系统刚度K的增大,管体的动力响应减弱,且随着锚固系统刚度的增加, 悬浮隧道管体的跨中位移响应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渐向后推移。因此,本文得出锚固系统(张力腿)的刚度是悬浮隧道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且给出了刚度设计参数的取值范围。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9.5;U452.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满生;葛斐;惠磊;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研究进展[J];中国公路学报;2007年04期

2 王广地;周晓军;高波;;水下悬浮隧道波流荷载分析研究[J];铁道建筑;2007年10期

3 麦继婷;关宝树;;悬浮隧道[J];隧道建设;2007年05期

4 吕国昌;;颠覆传统桥梁印象 千岛湖将建世界首座悬浮隧道[J];今日科技;2007年11期

5 马军庆;;水中悬浮隧道研究现状[J];中国港湾建设;2008年06期

6 王长春;;水中悬浮隧道方案可行性初探[J];北方交通;2008年02期

7 秦银刚;周生国;周晓军;;多跨悬浮隧道合理支撑间距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8 麦继婷;杨显成;关宝树;;悬浮隧道在波流作用下的响应分析[J];铁道学报;2008年02期

9 李剑;;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中悬浮隧道风险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10 秦银刚;周生国;周晓军;;水中悬浮隧道合理支撑间距分析[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惠磊;葛斐;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在均匀来流作用下的动力响应[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2 秦银刚;周晓军;;波浪作用下悬浮隧道响应谱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龙旭;葛斐;王雷;洪友士;;不同浮重比的水中悬浮隧道在波流载荷下的动力响应[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4 陆维;葛斐;王雷;龙旭;洪友士;;不同浮重比水中悬浮隧道动力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5 肖剑;黄国君;;岸桥连接方式对水中悬浮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6 张文福;陈春磊;计静;刘迎春;;水中悬浮隧道动力特性的仿真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7 田雪飞;;海洋内波和洋流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罗刚;周晓军;;基于APDL的悬浮隧道管段的可靠度分析[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立万;上海对水中悬浮隧道进行可行性研究[N];中国海洋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广地;波流作用下悬浮隧道结构响应的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秦银刚;洋流涡激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麦继婷;波流作用下悬浮隧道的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孙胜男;悬浮隧道动力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晁春峰;悬浮隧道流固耦合动力响应分析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干ng;水下悬浮隧道的空间分析与节段模型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祥金;悬浮隧道风险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杜凤;悬浮隧道水下工作环境动态演示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张科乾;悬浮隧道结构设计分析与健康监测[D];浙江大学;2011年

4 疏义广;深海悬浮隧道荷载组合及效应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5 何志;基于流固耦合的深海悬浮隧道悬浮动力响应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田雪飞;内波和海流联合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动力响应及振动控制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邓荣荣;海湾悬浮隧道运营期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李满;地震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管体的动力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杨俊超;水下悬浮隧道管段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方案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长春;水中悬浮隧道与洋流耦合作用的模型试验[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66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66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