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波束河床监测技术在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多波束河床监测技术在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多波束测深系统 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 河床监测
【摘要】:在长江流域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经验较少,面临长江水文、地质条件等诸多技术挑战,尤其是在江底高水压、浅覆土、大冲刷条件下盾构隧道掘进和环境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实例,通过引入多波束河床监测技术,对隧位河床水下地形、流速进行了全方位三维动态实测,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了河床冲刷阶段性的预测研究。采用多波束河床监测技术,实现了水下盾构隧道的超前水文、地质预报,为盾构隧道掘进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者单位】: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建设指挥部;
【基金】:交通部建设科技项目(2013 318 Q03 030)
【分类号】:U455.43;U456.3
【正文快照】: 赵光1王善高2张涛1(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8;2中交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南京211800)修改稿返回日期:2014-11-151引言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采用两台超大直径(直径14.96 m)泥水平衡盾构穿越长江,江中段盾构掘进面临施工水压高,隧道埋深大,江底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峻;杨子松;彭芳乐;;上坡条件下盾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王梦恕;;水下交通隧道的设计与施工[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7期
3 孙谋;谭忠盛;;盾构法修建水下隧道的关键技术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7期
4 毕永良,孙毅,黄谟涛,陈洪云,翟国君,欧阳永忠,陆秀平;海洋测量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海洋测绘;2004年03期
5 袁大军;黄清飞;李兴高;郭璇;小泉淳;;盾构掘进黏土地层泥水劈裂伸展现象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峻;杨子松;彭芳乐;;上坡条件下盾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周星;乔朝飞;周德军;徐磊;宁镇亚;熊伟;阮于洲;;信息化测绘关键技术预测[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3 赵建虎;李娟娟;李萌;;海洋测量的进展及发展趋势[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9年04期
4 徐建;郑玉龙;包更生;吴学文;张恺;金肖兵;;基于声学深拖调查的海山微地形地貌研究——以马尔库斯-威克海岭一带的海山为例[J];海洋学研究;2011年01期
5 金翔龙;;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与海底探测声学技术的发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6 王贵波;李箐;曲道来;;隧道底部大型溶洞处治设计[J];湖南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7 董超群;董芳;孙伟峰;李立刚;;海洋水文气象综合数据采集器的研制[J];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03期
8 李秋生;李宏瑾;康健;;洛阳至吉利公路跨越黄河工程方案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5期
9 崔文化;;信息化测绘关键技术预测探析[J];北京测绘;2012年06期
10 何尉祥;;浅谈水下隧道穿越江河湖海的优势与技术难题[J];才智;2013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洪开荣;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掘进与对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魏玉阔;多波束测深假象消除与动态空间归位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苏程;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晓;基于多波束测深声呐的成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陈小龙;AUV水下地形匹配辅助导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陈孟乔;高水压砂土地层中泥水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谭光宗;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林,王梦恕;爆生气体作用下岩石裂纹的扩展机理[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2 翟国君,黄谟涛,欧阳永忠,管铮;海洋测绘的现状与发展[J];测绘通报;2001年06期
3 黄谟涛;海洋重力测线网平差[J];测绘学报;1993年02期
4 黄谟涛,翟国君,王瑞,欧阳永忠,管铮;海洋测量异常数据的检测(英文)[J];测绘学报;1999年03期
5 刘雁春;海道测量基准面传递的数学模型[J];测绘学报;2000年04期
6 黄谟涛,管铮,翟国君,欧阳永忠;海洋重力测量网自检校平差(英文)[J];测绘学报;1999年02期
7 谭忠盛;洪开荣;万姜林;王梦恕;;软硬不均地层盾构姿态控制及管片防裂损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12期
8 黄谟涛;海洋重力测量半系统差检验、调整及精度计算[J];海洋通报;1990年04期
9 申家双,王瑞,谢锡君;回声测深仪的声速改正[J];海洋测绘;1995年01期
10 翟京生,高贵绪;我国海洋测绘数据库的研究[J];海洋测绘;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江科学院引进的水下多波束测深系统成功应用于水电站面板探测工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4期
2 郑彤;郭薇;;多波束测深系统声速改正技术[J];舰船电子工程;2012年05期
3 向亮;;第5代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江河湖泊的监测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2年04期
4 聂良春,朱琦,李海森;幅度-相位联合检测法在多波束测深系统中的应用[J];声学技术;2005年02期
5 马治贵;何良;;试述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数据处理[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汤小云;周立;赵定平;吴金才;;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水电站大坝侧面平整度[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3期
7 赵善群;谢泽民;严华;;多波束测深系统在向家坝水电站围堰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年07期
8 ;信息[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6期
9 刘仙玉;毛小平;;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水库库容曲线复核与淤积测量中的应用[J];大坝与安全;2013年06期
10 宋志宏,周刚炎,周凤珍;多波束测深系统及其比测试验[J];水文;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余平;;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最新技术[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张异彪;;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其应用[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燕樟林;冯雷;;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水库库容测量中的应用[A];2006年浙江省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和讨论工程测量发展趋势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韩磊;沈武军;;FANSWEEP20多波束测深系统精扫沉船要点简析[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5 谭良;汪劲松;张黎明;;SeaBat8101多波束测深系统在内陆河中的应用[A];经天纬地——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5年
6 周凌峰;赵汪洋;赵小明;王强;蒋茂荣;;基于组合惯导的多波束测深系统运动补偿[A];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新世纪惯性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C];2012年
7 陶春辉;金翔龙;;SVP剖面对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影响[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正伟;韩磊;;Atlas Fansweep 20多波束安装及校准[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9 关永贤;刘胜旋;刘方兰;;多波束测深系统边缘波束的特殊处理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宗和;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工程样机[N];中国海洋报;2014年
2 赵棣;多波束测深系统监测长江水下堤坝施工[N];中国测绘报;2004年
3 谢立新;“电子眼”洞察水下世界[N];中国水利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英姿;多波束测深系统地形跟踪与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2 姜莹;多波束测深系统高分辨力底检测:算法研究与系统实现[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王达;多波束测深系统接收和处理分机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安阳;多波束测深系统校验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冯森;便携式多波束测深系统信号采集与控制平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孙睿;多波束测深系统采集与调理平台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王立新;多波束测深系统地貌信息获取与显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魏然;多波束测深系统导航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张俊辉;多波束测深系统相干法相位检测及其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沈彤茜;多波束系统交互式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O-炜;便携式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及其模拟电路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68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6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