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墩连续刚构桥 SPA法 CPA法 MPA法 地震响应分析 等效双线化 位移参考点 地震动大小 场地条件
【摘要】: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的深入进行,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巨资进行公路及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山岭重丘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桥梁结构在线路中往往占很大比例,而其中高墩桥梁是其中的典型。高墩桥梁属于典型的非规则桥梁,超出了国内外现有规范的适用范围。其中,缺乏可靠有效的分析手段,以捕获高墩桥梁的高阶振型效应和力重分布现象是制约高墩桥梁抗震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现有三种分析方法中:反应谱法尽管具有统计意义,但属于线弹性方法;非线性时程分析法(NL-THA法)可准确模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但计算效率过低,且计算结果取决于地震波的选择,有很大片面性;传统推倒分析法(SPA法)被广泛用以分析结构进入非线性状态后的动力响应,但它无法反映高阶振型的贡献。基于此,本文在推倒分析现有理论基础上,研究了适用于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的模态推倒分析法(MPA法),并与传统SPA法和NL-THA法进行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探讨各分析方法在适用性、计算精度、计算结果的实用性和代表性等方面的优劣,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包括:1、对传统推倒分析SPA法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步骤进行总结,针对SPA法的缺陷,结合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特征,提出并归纳了适用于高墩连续刚构桥的模态推倒分析法(MPA法)的一般实施步骤。2、结合某在建的高墩连续刚构桥,采用SPA法、CPA法、MPA法以及NL-THA法对桥梁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并以NL-THA结果为基准,对SPA法、CPA法和MPA法的计算精度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有:(1)MPA对高墩连续刚构桥纵桥向的地震响应预测精度很高,尤其是关键截面的内力和变形,且不随PGA的变化而变化;对横桥向地震响应的预测精度则稍有不如;无论对纵、横桥向而言,SPA法和CPA法对其地震响应的预测精度较差,MPA法适用性显著优于SPA法和CPA法;(2)能力曲线的不同等效方法对SPA法、CPA法、MPA法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尤其对MPA法;相对于纵桥向而言,横桥向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较大幅度提高MPA法沿墩高范围内的预测精度,包括沿墩高的数值和分布规律,但当PGA较大时,有待改进。总体而言,MPA法计算精度显著高于SPA法和CPA法;(3)不同位移参考点的选择对SPA法、CPA法、MPA法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特别是对MPA法;选择“综合参考点”可大幅提高MPA法沿墩高的计算的精度,包括沿墩高的数值和分布规律,且PGA越大,MPA法计算误差有减小的趋势。3、以地震动大小(PGA)、桥址场地类别为对象,对MPA法在高墩连续刚构桥中的计算误差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纵桥向,除了墩顶弯矩响应外,随PGA的不断增大,MPA法相比SPA法、CPA法的弯矩、剪力、变形响应计算误差最小;对墩顶位移而言,SPA法和MPA法计算精度接近;(2)在横桥向,随PGA的不断增大,MPA法沿墩高计算的地震内力和变形误差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MPA法的计算精度始终高于SPA法;(3)场地类型对SPA法、CPA法、MPA法计算精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且该影响与PGA大小相关,但该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在任何场地下,MPA法计算得到的高墩弯矩、剪力、变形、位移响应需求计算误差总体均明显低于CPA法和SPA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2.55;U448.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陕西建成亚洲第一高墩大桥[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05期
2 万成;;高墩柱施工质量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11期
3 黄平;李维徽;;试论高速公路空心薄壁高墩的施工和质量控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年09期
4 余恬,梁辉如;薄壁空心高墩施工技术探讨[J];铁道建筑;2003年09期
5 周国良;李小军;亓兴军;李亚琦;;高墩梁桥的地震冲撞效应及其应对策略初探[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6 朱毓丽;杨利;;滑框倒模技术在空心薄壁高墩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谭红平;李宏泉;;阶梯状高墩临界承载力计算[J];山西建筑;2007年09期
8 曹新建;;材料非线性对钢筋混凝土高墩稳定性的影响[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7年03期
9 成永强;;超高墩桥建设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29期
10 凌浩;唐耘;;如何对高墩柱工程进行施工监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森;;变截面高墩台的刚度计算[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2年
2 沈永林;;挠曲线精确微分方程对高墩水平位移计算精度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姚鹏飞;江健飞;;简议高墩脚手架计算[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4 李睿;董明;宁晓骏;;梁式桥高墩的减震设计方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5 杜进生;康景亮;罗小峰;;考虑施工缺陷和初始偏心的高墩稳定性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黄耀怡;;大跨高墩应急钢桥抗风设计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7 张行;赵晓华;朱黎;;基于纤维模型的高墩静风稳定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兰远均;钟启宾;吴登银;潘帮荣;陈野;韩学勤;刘洪德;曹国良;;在高墩上修建V形支撑的施工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9 陈祥勇;;喷淋养护在高墩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A];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胡志华;;静风荷载作用下大跨高墩T构悬灌施工空间分析[A];老庄河现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丽霞 记者 黄良龙;高墩村民找准路子保增收[N];上饶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杨贵智 通讯员 丁小岚;高墩营村里的新鲜事儿[N];兰州日报;2011年
3 周广宽 陈庆亮;厦蓉高速百米高墩顺利封顶[N];国际商报;2009年
4 陈宇飞;七把安全钥匙守卫高墩安全[N];山西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冯学亮 程文杰;宜万首座百米高墩落成[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6 刘永安 梁玲玲;“八宝粥”中竖立“西北第一高墩”[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特约记者 李晟 通讯员 廖求明 门守波;110米,重峦出高塔![N];中国交通报;2010年
8 记者 张毅 周昆;“亚洲第一高墩”顺利封顶[N];雅安日报;2009年
9 湖北日报记者 雷刚 陈剑文 周芳 翟志清 通讯员 汪勇;建设世界第一高墩[N];湖北日报;2005年
10 周志宏 沈祥辉 通讯员 张国勇;“亚洲第一高墩”昨在恩施封顶[N];恩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修身;铁路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2 吴荻;桥梁高墩结构的运动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运波;薄壁空心高墩的温度效应及其对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王钧利;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弯桥全过程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高墩抗震性能评估的高级地震动强度参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2 毛建贞;空心高墩温度场与温度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吕寻博;山区桥梁空心薄壁高墩日照温度场及温度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4 段志岳;山区薄壁高墩桥梁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津成;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比较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6 陈辉;空心薄壁高墩结构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商广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高墩的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8 韩梅玲;山区高速公路桥梁高墩极限承载力计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徐亮;温度及垂直度对薄壁高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尹俊红;大跨桥梁超高墩柱稳定性能的传递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32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3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