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车载自组织网络中面向安全应用的消息分发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12:26

  本文关键词: 车载自组织网络 周期性安全消息 紧急告警消息 模糊逻辑 交通流理论 自适应单跳广播协议 动态多跳广播协议 出处:《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交通事故、拥堵及大气污染等问题。车载自组织网络中基于车间通信(V2V)的广播方式能够将安全消息在全网快速分发,使驾驶员的感知视野得到大范围拓展,保障交通运输的可靠性。车载自组织网络中的安全消息包括周期性安全消息和紧急告警消息两大类。周期性安全消息通过单跳广播方式周期性地传播,且只在一跳范围内的节点之间进行。现有的固定周期单跳广播协议在车流密度过大时易造成较大网络负载;而大多数自适应调整广播周期的单跳广播协议也存在影响因素分析不全面、模型复杂等局限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单跳广播协议FL-ASB(Fuzzy Logic Based Adaptive Single-hop Broadcast Protocol)。该协议综合考虑了车辆速度、一跳邻居节点数目、接收信号强度、能见度四方面因素,建立了基于模糊逻辑的广播周期自适应调整模型,动态调整周期性安全消息的广播周期,在实时性和信道负载之间找到平衡。紧急告警消息在VANET中具有更高的优先级,需要在更短时间内以更高的投递率传播给更远的车辆,因此通常以多跳广播方式传播。下一跳转发节点的选择机制和免碰撞机制是影响多跳广播协议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现有的一些多跳广播协议通常不能根据交通流的变化动态调整通信区域的划分和竞争窗口的长度,时延过长,可扩展性差。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流理论的动态多跳广播协议 TF-DMB(Traffic Flow Theory Based Dynamic Multi-hop Broadcast Protocol)。该协议基于交通流理论,模拟出不同车流密度下的车辆分布规律,从而实现如下两方面的动态特性:一是动态划分通信区域,一次定位候选转发节点,降低时延;二是根据车流密度的变化对竞争窗口大小进行动态的调整,使碰撞概率减小。本文通过VanetMobisim和NS2软件的联合仿真对协议进行性能验证。首先通过VanetMobisim模拟了设计时速120km/h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随后将轨迹文件导入NS2中,并分别对FL-ASB和TF-DMB两个协议进行时延、网络负载等方面的性能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与同类协议对比,FL-ASB和TF-DMB均具有良好的性能。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also brought about traffic accident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air pollution. The broadcast mode based on workshop communication V2V) in the vehicle-borne ad hoc network can quickly distribute the security message across the whole network, so that the driver's perceptual field of vision can be expanded in a wide range. Security messages in vehicle-borne ad hoc networks include periodic security messages and emergency alarm messages. Periodic security messages are transmitted periodically through a single hop broadcast mode. The existing fixed cycle single hop broadcasting protocol is easy to cause a large network load when the traffic density is too high. However, most of the single-hop broadcast protocols with adaptive broadcast cycle adjustment also have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incomplet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mplex models. In this paper, an adaptive single-hop broadcasting protocol based on fuzzy logic, FL-ASB (. Fuzzy Logic Based Adaptive Single-hop Broadcast protocol. The protocol takes vehicle speed into account. One hop neighbor node number, received signal intensity and visibility are four factors. A fuzzy logic adaptive broadcast cycle adjust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dynamically adjust the broadcast period of periodic security messages. Find a balance between real-time and channel load. Emergency alarm messages have a higher priority in VANET and need to be transmitted to more distant vehicles in a shorter time with a higher delivery rate.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collision free mechanism of the next hop forwarding node are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al-tim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ulti-hop broadcast protocol. Some existing multi-hop broadcast protocols usually cannot roo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ffic flow, dynamically adjust the length of communication area and competition window. Long delay, poor scalability.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 dynamic multi-hop broadcasting protocol TF-DMBbased on traffic flow theory. (Traffic Flow Theory Based Dynamic Multi-hop Broadcast Protocol). The protocol is based on traffic flow theory. The vehicle distribution law under different traffic density is simulated, and the following two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realized: one is to divide the communication area dynamically, the other is to locate the candidate forwarding node once to reduce the delay; The second is 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the size of the competition window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traffic density.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tocol is verified by the joint simulation of VanetMobisim and NS2 software. Firstly, the design speed of 12 speed is simulated by VanetMobisim. 0km / h, two-way four-lane highway. Then the track file is imported into NS2,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L-ASB and TF-DMB are verified in terms of delay, network load and so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similar protocols. Both FL-ASB and TF-DMB have good performance.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29.5;U4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震,熊华钢,邵定蓉;SCI环平均消息延迟的初步研究[J];遥测遥控;2002年05期

2 张朝霞;MFC对消息的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23期

3 曾炜;;WCF技术在消息总线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04期

4 王晓娟,黄忠全,张根保;短消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许红军,,罗志强,张其善;对称HSDB网络中消息延时的控制[J];航空电子技术;1994年01期

6 王芳;李辉;;利用通信模块实现短消息[J];水利电力机械;2006年03期

7 李杜娟;张建东;王文豪;刘斌;付中培;;具有优先级消息的AFDX建模与性能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年06期

8 郭坚;刘欣;毛亮;;1553B总线终端消息覆盖的原因及解决方案[J];航天器工程;2011年05期

9 吴琳艳;;基于TC35模块和VB的短消息接入收发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11期

10 如风;;怎样实现局域网中的消息发送[J];少年电世界;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时金桥;秦宝山;;MIX消息刷新策略的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张国才;;JMS下共享消息通道的通信模式设计[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吴艳;;下一代移动消息业务-MMS[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冯昊;李双庆;;Web Services中SOAP消息的安全研究与对策[A];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燕;徐振朋;曹刘娟;;一种具有最小阻塞消息发送时间的检查点策略[A];第四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左克;王怀民;刘必欣;周斌;;基于MOM技术的Web Services异步性的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3年

7 聂丽;舒跃国;;军用CDMA短消息综合接入平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曹登峰;;基于CMPP 2.1协议 实现与ISMG连接——建立互联网气象短消息增值服务平台的基础[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他们欢迎无线垃圾消息?[N];网络世界;2005年

2 张煜;移动短信热全球[N];通信产业报;2002年

3 胡祝;短消息瞄准企业用户[N];电脑报;2001年

4 马;无线短消息跨网络[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5 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柏依丽;西门子多媒体消息解决方案[N];人民邮电;2003年

6 浦明辉;中文短消息免费发[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7 宋献涛 叶惠敏;短消息为什么这样红?[N];计算机世界;2001年

8 南靖移动通信分公司 蔡舜乾;上网发送短消息[N];福建邮电报;2000年

9 春辉;固定网短消息将成市场热点[N];人民邮电;2001年

10 ;多媒体消息的基本业务特征[N];人民邮电;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小明;基于分布对象的异步消息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2 王乐;短语消息聚类相关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王红;移动agent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2年

4 华东明;安全协议的形式化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唯;消息群发及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成海霞;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医疗消息推送系统[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达诗;面向演化的程序设计语言[D];兰州大学;2015年

4 刘丽华;基于VoIP/IM技术的通信系统及其漫游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许作亮;应急广播消息采编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默涵;面向移动互联网的Presence/IM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15年

7 刘松;基于HornetQ与Restful service的异步消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3年

8 邱继东;手机快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宋晓宇;DSRC/WAVE自适应消息调整器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徐婷婷;基于HL7的HIS与PACS网关设计和实现[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4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84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