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车联网环境下高速公路车辆跟驰模型及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02:11

  本文选题:车联网 切入点:车辆跟驰模型 出处:《东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车辆保有量日益增加,机动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区域间联动发展,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高速公路承担着城市区域间中长距离交通的重要职能,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此背景下,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技术作为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率并减少环境污染的新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在新兴ITS技术中,近年来车联网技术(Connected Vehicle Technology,CVT 或者 Internet ofVehicles,IOV)受到全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车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也对交通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以高速公路为例,车联网带来车辆和设备在信息感知、交互、融合、发布等各个步骤的理念和技术革新。在车联网环境下,车辆和车辆之间、车辆与交通设施之间、交通设施与设施之间的感知模式发生变化,信息交互显著增强,驾驶员受外界的互相刺激随之增加,驾驶员行为相应发生变化。此外,随着自动控制理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自适应巡航技术(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技术的发展,很多学者也在寻找更为合适的车辆行驶控制机理。论文关注的是车联网环境,试图在其广泛应用之前在车辆跟驰行为理论上打下基础。因此,车联网环境对车辆跟驰行为产生的影响是论文最先需要明确的,虽然车联网环境的推广与实现存在阶段性与侧重点,但其对车辆跟驰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两点:(1)能够更为准确、直接地感知车辆间信息,车辆系统参与辅助驾驶员决策;(2)车辆之间可以信息交互与联动,前后车信息加强,范围增大,驾驶员行为受到后车信息与考虑范围的影响较之前更为明显。论文将车联网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构建符合车联网不同发展阶段车辆跟驰特性的车辆跟驰模型,并分析其稳定性条件。论文将车联网发展阶段研究目标与自适应巡航技术(ACC)及协同式自适应巡航技术(CACC)相对应,提出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模式、多目标、多层次车辆跟驰模型。论文将警告指数与碰撞时间参数作为判定指标,划分ACC车辆跟驰状态,并以加速度作为模式区分的最终体现,构建多模式选择的ACC车辆跟驰模型,该模型满足车联网发展初级阶段的一系列特征,是以能够较好拟合实际数据作为目标,该目标是符合车联网环境下数据多样性、准确性、实时性需求的。论文选用相对速度、安全间距和自动驾驶三大类车辆跟驰模型中的四种车辆跟驰模型GM,Bando,Gipps和IDM作为比较对象,并使用微观实际数据——NGSIM(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轨迹数据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多模式选择的ACC车辆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际数据,且与传统跟驰模型相比,其更具有优越性。相较于单辆车,以车辆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更能够体现车联网、车辆间信息交互、周围车辆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本文将双向控制理论运用到车辆组,提出混合交通流双向控制通用框架。根据该建模框架,依据车辆组整体舒适性要求和效率最优要求,分别构建车辆组引导车模型(LCACC模型)。将混合交通流定义成包含人工驾驶车辆和自动控制车辆的传统车辆的车流,利用跟驰模型(GM,Bando,Gipps和IDM)来描述人工驾驶车辆跟驰行为,协同式自适应巡航CACC模型和车辆组引导车模型(LCACC模型)模拟CACC车辆跟驰行为。为分析车组大小以及双向控制的影响,论文利用MATLAB构建单车道环道测试场景,以NGSIM实际数据作为初始输入,不断循环,得到模型最优解范围,并分析在不同场景下车辆运行状况及跟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跟驰模型而言,无论CACC车组大小如何变化,文中所构建的LCACC模型拥堵情况改善明显;随着CACC车组的逐渐增加,LCACC模型受车组内部影响逐渐增强,但是其拥堵指数(CA)随着人工驾驶模型的不同呈现较大差异。在构建混合交通流模型引导车模型后,论文对模型稳定性,分别使用理论分析法和基于数值的仿真法(环道分析法)进行分析,明确其稳定性条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洪飞,隽志才;基于期望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的建立[J];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04期

2 贾洪飞,隽志才,王晓原;基于模糊推断的车辆跟驰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02期

3 赵淑芝,张枭雄,贾洪飞,韩左慈;利用五轮仪实验数据建立车辆跟驰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4 任雪梅,朱英平,王武宏,黄鸿;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车辆跟驰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王晓原,隽志才,贾洪飞,孟昭为;基于安全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熊烈强,王富,李杰;考虑前后车速度关系的车辆跟驰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7 魏庆曜,陈斌,金炜东,高利;基于Multi-Agent System的跟驰模型[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王浩;马寿峰;;适用于弯度与坡度的跟驰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9 陈斌,金炜东,高利;特殊过程下的车辆跟驰模型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5年01期

10 徐学明;荣建;王丽;;混合神经网络跟驰模型的建立[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谯志;田川;马璐;易富君;;基于驾驶员延迟效应的跟驰模型及其数值仿真[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徐荣改;徐鉴;;车辆时滞跟驰模型中Bautin分岔诱发的交通模式[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白翰;高速公路隧道出入口车辆安全运行顺适过渡理论相关基础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顾海燕;车联网环境下高速公路车辆跟驰模型及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3 杨达;考虑后车的车辆跟驰行为建模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唐毅;基于前后多车信息的跟驰模型及其车流平稳性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李永福;面向T-CPS的微观交通认知方法及相关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少锋;新型非机动车微观运动模型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2 崔煜;反馈控制理论在跟驰模型和格子流体模型中的应用[D];宁波大学;2015年

3 吕峰;城市交通流中的若干非线性密度波方程[D];宁波大学;2015年

4 杜君;车辆跟驰模型仿真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6年

5 赵顺;基于修正优化速度函数的多前车跟驰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唐榛;降雪天气下新疆高速公路车辆跟驰模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7 彭军芬;汽车跟驰行为仿真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8 高书涛;基于车路协同的交叉口车辆通行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徐龙;面向排放测算的车辆跟驰模型对比分析与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刘亚帝;冰雪条件下城市主干道车辆跟驰模型及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96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96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