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横桥向设置钢阻尼器的减震优化研究
本文选题:斜拉桥 切入点:横桥向抗震 出处:《桥梁建设》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如何在斜拉桥中合理布置钢阻尼器而取得最优减震效果,以某跨径为640m的半飘浮体系斜拉桥为例进行分析。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桥梁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桥塔、过渡墩和辅助墩3处弹塑性钢阻尼器的初始屈服强度、屈服强度比以及阻尼器的布置方式对其减隔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桥塔和过渡墩两处钢阻尼器同时屈服的方案能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辅助墩处阻尼器的初始屈服强度对其他两处的影响不大,在减震设计中可单独考虑。在此基础上,提出钢阻尼器参数设计的简化方法,直接确定桥塔、过渡墩两处钢阻尼器的初始屈服强度和比值,达到优化的减震效果。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how to arrange steel dampers reasonably in cable-stayed bridge to obtain the optimal vibration absorption effect, a semi-floating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a span of 640 m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spati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brid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SAP2000 software, and the bridge tower is analyzed. The initial yield strength of elastoplastic steel dampers at three locations of transition piers and auxiliary piers, The effect of yield strength ratio and the arrangement of dampers on the seismic isolation effect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ield scheme of steel dampers at both the bridge tower and the transition pier can obtain better seismic absorption effect. The initial yield strength of the damper at the auxiliary pier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other two places, so it can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in the design of the shock absorber. On this basis,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the parameter design of the steel damper is put forward to determine the bridge tower directly. The initial yield strength and ratio of the two steel dampers in the transition piers reach the optimal seismic absorption effect.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338)~~
【分类号】:U442.55;U448.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美林;李宪生;张群;;关于斜拉桥斜拉索减振阻尼器的应用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19期
2 禹见达;陈政清;曹宏;王修勇;;永磁调节式MR阻尼器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3 伊春芬;地震带桥梁铰结阻尼器的设计[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爱群;贺星新;李建慧;刘贝;;桥梁支座双向耗能钢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5 邬都;赵君黎;李贞新;;阻尼器在我国长大桥梁建设中的应用简介[J];公路;2009年05期
6 郭良友;桥梁中间铰的索式抗震阻尼器的设计[J];国外桥梁;2001年02期
7 黄林根,徐斌,王心方;桥梁减震装置(大吨位阻尼器)的开发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6期
8 瞿伟廉;刘嘉;涂建维;闰淼;程海斌;;500kN足尺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2期
9 周海俊;孙利民;;国产粘性阻尼器的实索减振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0 周海俊,孙利民;油阻尼器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J];上海公路;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薛晓锋;李哲;张敏红;;斜拉索风振控制阻尼器模糊综合评价[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9年
2 高勇利;袁向荣;卜建清;;冲击阻尼器及桥梁减振[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王洪涛;陈彦江;闫维明;李勇;程建旗;黄飞鸿;;复合式金属型阻尼器在高架桥减震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吴庆雄;王文平;;单向纵坡斜拉桥纵向阻尼器设置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晓锋;斜拉桥拉索阻尼器的选型评价[D];长安大学;2010年
2 张挣鑫;斜拉桥拉索参数振动的半主动控制及MR阻尼器优化布置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逄鹏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在斜拉桥上的减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频;斜拉索外置式阻尼器及其控制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坤;新型钢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4 霍艳雷;空间扭转索面独塔斜拉桥的抗震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5 向文腾;调谐惯质阻尼器的动力性能及对连续梁桥减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付志强;MR阻尼器逆模型实现梁桥半主动减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袁世营;大跨斜拉桥阻尼器参数分析及地震易损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王世峰;阻尼器对悬索桥吊索减振效果的数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9 赵和明;阻尼器对连续梁桥的抗震影响分析[D];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
10 舒高华;基于MR阻尼器的纵飘桥梁被动减振—半主动减震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0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0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