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停车模式下高速铁路双线隧道横通道间距的确定
本文选题:双线隧道 + 横通道间距 ; 参考:《中国铁道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针对高速铁路双线隧道内的列车火灾救援,以列车头部着火、失去动力、随机停靠在正对着横通道处、且人员疏散路径为上坡线路的工况作为人员安全疏散的最不利工况。采用火灾动态模拟器FDS建立最不利工况下的火灾仿真模型,确定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根据不同人员的逃生速度,采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EVAC,仿真计算必需的安全疏散时间。以人眼特征高度处烟气可见度小于10m时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大于必需的安全疏散时间作为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控制条件,确定隧道最佳的横通道间距。结果表明:当横通道间距分别为500和400m时,对应的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均小于必需的安全疏散时间,因此不满足人员逃生的时间控制条件;当横通道间距为300m时,对应的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大于必需的安全疏散时间,满足人员逃生的时间控制条件,可使人员安全疏散。因此建议高速铁路双线隧道横通道的设置间距为300m。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rain fire rescue in the double-track tunnel of high-speed railway, the train head catches fire and loses its power, and it is parked at random at the opposite horizontal passage, and the evacuation path is the working condition of the uphill line as the most un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safe evacuation.The fire simulation model under the most unfavorable working condition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re dynamic simulator FDS to determine the available safe evacuation time.According to different escape speed, EVAC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calculate the necessary safety evacuation time.When the visibility of smoke is less than 10m, the safe evacuation time is larger than the necessary time, and the optimal distance between the tunnel and the tunnel is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distance of the transverse passage is 500 m and 400 m, the corresponding safe evacuation time is less than the necessary safety evacuation time, so the time control condition of personnel escape is not satisfied, and when the distance of the transverse passage is 300m, the corresponding safety evacuation time is less than the necessary safety evacuation time.The available safety evacuation time is larger than the necessary safety evacuation time, which satisfies the time control condition of personnel escape, and can make the personnel safe evacuation.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ross passage of double-track tunnel of high speed railway is 300 m.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475)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13T0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理工类科技创新项目(2682016CX017) 西南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支持项目(10101X10096078)
【分类号】:U45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京龙;孙三祥;李含;;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通风系统横通道角度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2年02期
2 李宏晋;;分离式隧道斜交横通道施工方法[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S2期
3 李含;孙三祥;张京龙;;双洞单向公路隧道横通道定位及风机选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2年02期
4 王彬;;横通道开挖对老隧道受力影响的监测分析及控爆措施[J];公路交通技术;2012年02期
5 旷远许;;隧道正洞与横通道交汇处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年08期
6 王崇绪,郑春英;双线隧道施工设备选型配套方案参数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0年06期
7 熊成宇,张生林;下南坪双线隧道快速掘进技术[J];隧道建设;2001年03期
8 张志强;何本国;何川;;长大隧道横通道受力分析[J];铁道学报;2010年01期
9 赵子龙;大瑶山铁路双线隧道破土进洞[J];土木工程学报;1981年04期
10 刘慧,史雅语,冯叔瑜;招宝山超小净间距双线隧道控制爆破监测[J];爆破;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昌智;孙一坚;黄卡;;铁路双线隧道有害气体分布规律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文集[C];1998年
2 施大震;;软岩双线隧道锚喷永久衬砌试验[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92年
3 翟永梅;崔志刚;;双线盾构隧道横通道力学特性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4 沈孔健;万水;张晓春;;考虑隧道坍方区影响的横通道开挖效应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5 费瑞振;彭立敏;施成华;杨伟超;雷明锋;;高速铁路双线隧道列车风特性与人员安全性分析[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芳标;吴顺川;高永涛;李健;熊峰;;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双线隧道初支极限相对位移模型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杨立新;;隧道施工射流通风中横通道的风流控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8 谢明立;;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改进工法在高速客运专线青罗峰隧道的成功运用[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通讯员 李连明 罗昌敏;中铁五局集团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隧道成洞突破5000米[N];人民铁道;2012年
2 记者 尹登明 通讯员 张圆圆;兰新铁路首座双线隧道贯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3 通讯员:王立武 曾正贤;复杂地质特长双线隧道怎么打?[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王立武曾正贤;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双线隧道施工综合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
5 记者 尹登明;包西铁路最长双线隧道新九燕山隧道贯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6 李永旺;大地铆钉[N];中国建设报;2013年
7 记者 李春妮;10分钟横跨厦门东部海峡[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秋;苏州地铁一号线金鸡湖隧道联络横通道冻结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容伟权;双线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位移的数值模拟[D];暨南大学;2016年
3 张雨;双线隧道施工中影响地表沉降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厉广广;双线隧道同向开挖纵向合理间距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年
5 岳楹沁;横通道对高速铁路隧道出口微压波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陈洁;双洞单向公路隧道互补式通风横通道相关参数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7 向月;公路隧道疏散横通道人员通过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8 蒲佳;竖井、横通道对高速铁路隧道出口微压波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范磊;公路隧道火灾对人行横通道间距设置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周卫兵;竖井对高速铁路双线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38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73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