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风嘴形式的大跨度分体箱梁桥梁颤振性能
本文选题:桥梁 + 分体箱梁 ; 参考:《振动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分体箱梁可以有效地改善整体式钢箱梁断面的气动稳定性能,但不同的风嘴类型对分体箱梁的颤振稳定性能改善程度不同。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两种风嘴形式的分体箱梁的颤振性能随槽宽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将其与Larsen,Sato和作者前期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并从结构动力特性参数和气动外形两个关键方面解释了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对称风嘴形式分体箱梁的颤振稳定性能对槽宽比的变化比较敏感,存在一个"最优槽宽比";对称风嘴形式分体箱梁对槽宽比的变化相对不太敏感,特别是当槽宽比较大时。与Larsen研究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结构及动力特性参数的改变造成的,其中质量惯矩的增大和扭弯比的减小起到了重要作用;与Sato研究所得结论的差异则主要源于气动外形的不同,特别是高宽比的改变。
[Abstract]:Split box girde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erodynamic stability of integral steel box girder section, but the flutter stability performance of separated box girder is improv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wind nozzles.In this paper, the flutter performance of two kinds of wind nozzles with split box girders with slot width is studied by wind tunnel test with segmental model,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arsen Sato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uthors.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sults are explained from two key aspects: the structur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nd the aerodynamic shap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tter stability of the split box girder with asymmetric wind nozzles is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slotted width ratio, and there exists an "optimal slotted width ratio", while the split box girder with the symmetrical wind nozzles is less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slotted width ratio.Especially when the slot width is large.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Larsen and that of Larse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which the increase of mass moment of inertia and the decrease of torsional bending rati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Sato study is main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aerodynamic shape.In particular, the aspect ratio change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3CB036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276,91015013)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KLWRBMT-04)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LDRCE10-B-05)
【分类号】:U4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项海帆,葛耀君;悬索桥跨径的空气动力极限[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正华;陈艾荣;;万米级跨度索网桥结构概念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2 罗建辉;陈政清;刘光栋;;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非线性静风扭转失稳机理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S2期
3 张新军;应磊东;;大跨径悬索桥抗风措施研究综述[J];公路;2006年11期
4 郝苏;;国际现行钢结构公、铁路桥梁疲劳设计规范综述[J];世界桥梁;2012年06期
5 欧阳瑰琳;李华彬;肖向荣;吕鹏;夏争志;蒋望;;地锚式独塔悬索桥的极限跨径研究[J];中外公路;2012年06期
6 郑宏宇;江怀雁;吕志涛;邓志恒;;大跨CFRP缆索悬索桥成桥静力特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3年03期
7 刘明虎;强士中;徐国平;任伟平;;超大跨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主缆悬索桥研究与原型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8 杜飞;;风障对大跨度悬索桥静风稳定性的影响[J];安徽建筑;2014年06期
9 周云岗;;索塔数对多塔悬索桥力学性能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10 郑宏宇;梅葵花;吕志涛;;CFRP缆索体系悬索桥的优势及可行性研究[J];桥梁建设;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建辉;陈政清;刘光栋;;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非线性静风扭转失稳机理的研究 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2 张新军;陈兰;;空间缆索体系悬索桥抗风稳定性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鸣祥;大跨度桥梁的风致振动分析与被动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栗怀广;钝体空气动力学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翠娟;超大跨径CFRP主缆悬索桥合理结构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胥润东;琼州海峡超大多主跨公铁两用悬索桥方案设计和抗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苗家武;超大跨度斜拉桥设计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罗延忠;桥梁结构气动导数识别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黄琼;钢—混凝土混合梁自锚式悬索桥受力性能与计算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彭旺虎;合成桥面桁梁悬索桥静动力分析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孙胜江;超大跨CFRP缆索悬索桥力学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建飞;大跨度悬索桥风振响应分析及计算机仿真[D];同济大学;2006年
2 牛振龙;超大跨度悬索桥动静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3 朱本瑾;多塔悬索桥的结构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阎卫国;超窄悬索桥抗风稳定性研究及风振响应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马文刚;大跨径CFRP缆索悬索桥静动力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6 乔云强;大跨窄钢桁架加劲梁悬索桥颤振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白玉磊;FRP斜拉桥抗风性能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毕银博;超大跨径CFRP缆索悬索桥力学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9 吴向男;大跨多塔悬索桥结构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王剑;钢拱桥极限跨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泉顺,陈艾荣,项海帆;大跨度桥梁耦合颤振的全阶分析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2 杨奰昕;葛耀君;项海帆;;平板断面扭弯耦合颤振机理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2期
3 杨奰昕;葛耀君;项海帆;;大跨度桥梁典型断面颤振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刘祖军;葛耀君;杨奰昕;;平板断面压力分布对颤振导数及振动形态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4年03期
5 杨奰昕;周锐;葛耀君;;大跨度桥梁实用颤振控制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6 许福友;陈艾荣;张哲;黄才良;;桥梁颤振导数与广义颤振导数对比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4期
7 丁泉顺;张鹏飞;朱乐东;;二自由度平板断面气动耦合颤振的机理研究[J];力学季刊;2010年04期
8 刘祖军;葛耀君;杨奰昕;;弯扭耦合颤振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9 周志勇;杨立坤;葛耀君;;弹性悬挂弯扭耦合颤振模型表面压力分布的时空特性及颤振机理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杨奰昕;葛耀君;项海帆;;大跨度桥梁中央开槽颤振控制效果和机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宋锦忠;;桥梁颤振形态引出的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胡卫兵;胡列;;桥梁颤振数字仿真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3 刘祖军;葛耀君;杨奰昕;;弯扭耦合颤振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机理[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杨咏昕;葛耀君;项海帆;;二维桥梁颤振驱动机理及其颤振形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娜;桁架桥梁颤振导数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王建新;施工顺序对悬索桥颤振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樊泽民;基于自由振动法的颤振导数识别及其识别精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张朝贵;桥梁主梁“软”颤振及其非线性自激气动力参数识别[D];同济大学;2007年
5 欧阳涛;考虑颤振及静力刚度约束的悬索桥优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40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74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