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大跨度斜拉桥减震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0 13:00

  本文选题:大跨度 + 斜拉桥 ; 参考:《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桥梁通常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工程,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其抗震问题早已是工程界最关心、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跨度斜拉桥发展迅猛,相应的大跨度斜拉桥抗震问题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性能与其减震策略直接相关,包括纵桥向减震策略和横桥向减震策略。因此,研究大跨度斜拉桥纵、横两个方向合理有效的减震策略,以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自结构振动控制概念提出以来,利用阻尼器吸能、耗能的一系列机械装置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得到较早研究与应用的一类控制技术为被动控制技术,如如液压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摩擦摆式装置等等。其因概念简单,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明显,并且经济实用,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综合起来,本文结合一座主跨600米的双塔斜拉桥进行减震策略分析,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用结构分析程序SAP2000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动力特性分析。采用与规范标准反应谱匹配良好的7条人工地震波作为地震动参数,分别进行纵向+竖向、横向+竖向这两种输入下的桥梁结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2)为开展大跨度斜拉桥纵桥向合理减震策略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了飘浮体系/半飘浮体系斜拉桥纵桥向简化分析方法。然后从常用的两种减震方式(粘滞阻尼器和弹性索)出发,对该大跨度斜拉桥进行纵桥向减震策略分析,对减震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为大跨度斜拉桥的减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大桥减震装置参数建议值。(3)为开展大跨度斜拉桥横桥向合理减震策略研究,首先从理论与数值上分析了大跨度斜拉桥横桥向抗震体系中全限位体系和全滑动体系的不合理性,指出了减震体系的优势,然后依托本工程实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减隔震装置,详细探讨了不同减震装置的减震原理、参数选取及优化问题,最后对比分析了不同减震体系的优劣,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与实用参考。
[Abstract]:Bridge is usually the hub of transportation,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eismic problem of bridg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and challenging topics in the engineering fie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seismic problem of the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its damping strategy, including longitudinal bridge damping strategy and transverse bridge damping strateg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economic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value to study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eismic mitigation strategy of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n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in order to ensure its safety in earthquake. Since the concept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w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chanical devices using dampers to absorb energy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mong them, passive control techniques have been studied and applied earlier, such as hydraulic viscous dampers, metal dampers, friction pendulum devices and so on. It is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because of its simple concept, clear mechanism, obvious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and economic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a 600m main span double-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the main research work is as follows: (1)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program SAP2000, and geometric nonlinearity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ile-soil interaction are analyzed. Seven artificial seismic waves, which are well matched with the standard response spectrum, are used as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Dynamic time-history response analysis of bridge structure under transverse vertical input. 2)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longitudinal reasonable vibration absorption strategy of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the simplified analysis method of longitudinal bridge with floating system and semi-float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n, based on two commonly used damping methods (viscous dampers and elastic cables), the longitudinal vibration reduction strategy of the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s analyzed, the key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damping are discussed,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is analyzed.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large span cable-stayed bridg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paper,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suggested value of vibration absorber parameters of the bridge should be. 3)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asonable seismic absorption strategy of the transverse bridge of the long 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n this paper, the irrationality of full limit system and full sliding system in the transverse seismic system of long 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damping system are pointed out. Three representative isolation devices are selected, and the principle, parameter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different shock absorber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different damping system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t provides data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42.55;U448.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敬鹏;;当前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风险分析与对策[J];山西建筑;2010年09期

2 陈铁冰;;大跨度斜拉桥可靠度评估方法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邹小江;大跨度斜拉桥风振响应研究进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4期

4 伏晓宁;大跨度斜拉桥运营期的变形监测[J];中外公路;2004年01期

5 张雪松,梁鹏,贾丽君,肖汝诚;非线性因素对超大跨度斜拉桥成桥内力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9期

6 陈铁冰,谭也平;大跨度斜拉桥极限承载力的参数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5年06期

7 张雪松,梁鹏,贾丽君,肖汝诚;非线性因素对超大跨度斜拉桥活载内力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苟昌焕,谢旭,高金盛,黄剑源;应用碳纤维索的大跨度斜拉桥静力学特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1期

9 周毅姝,杜喜凯,魏建国,刘莉,王森林,梁素韬;大跨度斜拉桥三维动力有限元建模方法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巩春领;程进;沈祥福;;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风险分析理论研究与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远;黄侨;李辉;;大跨度斜拉桥的综合评估理论体系研究[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柳春光;贾玲玲;;考虑余震影响的大跨度斜拉桥抗震反应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徐正华;;大跨度斜拉桥设施管理的探索[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4 朱f^;王克海;;几何非线性对大跨度斜拉桥的影响[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5 任伟新;彭雪林;;用于动力监测的大跨度斜拉桥基准有限元模型[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蔡敏;潘晨光;;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监控[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杨喜文;;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位移控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8 程庆国;潘家英;高路彬;辛学忠;;关于大跨度斜拉桥几何非线性问题[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9 时国勤;官万轶;;大跨度斜拉桥的索力优化调整[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10 颜东煌;裴炳志;陈常松;;超大跨度斜拉桥的结构自适应构形控制法[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通讯员 李永利 宋九龙 徐宝林;山桥制造完成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钢构件[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2 晓辉;国产钢索将拉起世界第一大跨度斜拉桥[N];中国船舶报;2005年

3 宋柏松 通讯员 宋九龙、徐宝林;山桥制造完成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钢构件[N];河北日报;2007年

4 刘曙甲 刘志伟;我国跻身国际建桥强国行列[N];科技日报;2012年

5 张树永 张书言;国内最大跨度斜拉桥 在绥芬河市平转成功[N];中华建筑报;2005年

6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傅丽枫 刘家华;设计更好更美的桥[N];湖北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磊;“宝钢制品”打造“桥牌”精品[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测世;大跨度斜拉桥非线性振动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任远;大跨度斜拉桥养护管理系统的数字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杨兴旺;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非线性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李伟;大跨度斜拉桥静动力可靠度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武芳文;大跨度斜拉桥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及其动力可靠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苗家武;超大跨度斜拉桥设计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杨小森;大跨度斜拉桥全寿命健康监测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8 陈常松;超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非线性精细分析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黄艳;大跨度斜拉桥复杂条件下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张鸿;大跨度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及施工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俊;大跨度斜拉桥地震激励的动力响应与减震设计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2 董金武;特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与振动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汪勤用;大跨度斜拉桥静力可靠度评估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4 胡航;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阶段抗风及控制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赵鹃;基于桥面不平整度大跨度斜拉桥的行车舒适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6 江训意;基于实测的大跨度斜拉桥结构健康监测基准有限元模型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7 徐江江;超大跨度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及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8 汪磊;大跨度斜拉桥减震策略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刘雯;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维奇;多向地震下大跨度斜拉桥非一致激励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44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44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b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