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命柔性路面技术的探讨与应用
【图文】:
生研究表明,道路在使用期间沥青碎石基层弹性劲度随沥青的老化会逐渐增长至原来的4倍或者更高,扩散荷载的能力也逐渐提高,从而减小了车辆荷载引起的、导致路面疲劳的基层拉应变,这种变化对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设计有重大意义。长寿命柔性沥青路面的最大特点是路面损坏主要位于面层顶部(25~100mm),表面裂缝不一定会削弱结构强度,对道路也不造成结构性损坏,这种功能性破坏还可以通过预防性养护得以修复。一旦道路表面损坏达到临界水平,其经济性处理方法就是沥青混凝土罩面或者铣刨加铺,长寿命柔性沥青路面概念见图1[2]。图1长寿命柔性沥青路面概念Fig.1Conceptoflong-lifeflexibleasphaltpavement英国Nunn等人调查发现,薄沥青层路面更易发生车辙,,当沥青混凝土层厚小于180mm时,车辙率较高;当沥青混凝土层厚大于180mm时,车辙发生率出现了突变,比前者小2个数量级;当沥青混凝土层厚超过200mm时,车辙发生率较校我国公路超载情况严重,影响深度会大一些。一般来讲,增大沥青混凝土层厚度虽然不能显著减小整个沥青混凝土层的车辙,但会显著减小基层或底基层及土基的永久变形,所以并不是沥青混凝土层越厚路面车辙就越严重。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能够在路面力学行为和路面使用性能间建立关系的指标是疲劳和车辙,路面疲劳开裂和车辙这两项指标能够反映较长时间内行车荷载及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并且能有效地反映路面使用性能变化情况[3]。通过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譬如沥青路面的合理厚度和厚度匹配、沥青路面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各结构层模量匹配等,来控制沥青路面的疲劳开裂、车辙,防止或延缓沥青路面结构整体性破坏。基于中国沥青路面现行规范标准及近些年道路状况的调查报告,采用力学-经验设计方
第6期易向阳:长寿命柔性路面技术的探讨与应用一是增加沥青面层的厚度,二是提高级配碎石的弹性模量。当级配碎石的模量较低(<400MPa)时,增加其模量与沥青层厚度同时有效;当级配碎石模量较高时,提高其模量比增加沥青层厚更有效,级配碎石弹性模量与所处的层位有关,变化范围处于200~550MPa[6]。本工程级配碎石采用了骨架-密实型级配,级配碎石基层设计弯沉值(30a交通量数据)Ls=72(0.01mm)。完工后的级配碎石基层形貌见图2。图2级配碎石基层形貌Fig.2Featureofgradedgravelbase2路面材料组成设计沥青混合料的力学强度是由矿质集料之间的内摩阻力(嵌挤力)和沥青之间的黏结力所构成的,它的特性取决于沥青和集料各自的特性及其组合在一起的特性。根据三层式沥青路面结构的不同功能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路面材料组成设计,才能保证沥青路面结构层的强度和耐久性[7]。本工程路面结构层的使用性能要求如下:表面层,高强度抗车辙、良好的水稳性和抗滑性;中面层,高模量抗车辙,耐久性好;下面层,高柔性抗疲劳,耐久性好;粒料(底)基层,高强度和刚度,良好的承载力。为了建立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质与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直接关系,至少需要按Superpave混合料体积设计法设计混合料。该方法从材料体系入手,系统地分析沥青混合料性质,通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从材料组成方面控制和减少了路面高温车辙、低温开裂及疲劳开裂。Superpave混合料级配曲线通过控制点,避开限制区,级配较传统AC型结构相比偏粗,更加侧重于中间集料的用量,混合料组成也更为合理,施工离析现象大大减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骨架结构。另外,Superpave沥青胶结料性能等级(PGAC)测试更加科学、实用[8]。本工程沥青材料在针入度、?
【作者单位】: 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彭勇;孙立军;石永久;王元清;;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朱洪洲;何兆益;黄晓明;吴国雄;;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4期
3 冯德成;宋宇;;沥青路面层间结合状态试验与评价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王龙;解晓光;冯德成;;级配碎石材料强度及塑性变形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武建民,伍石生;沥青路面长期使用性能指标[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崔鹏;邵敏华;王国英;孙立军;;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探讨[J];中南公路工程;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岩;梅迎军;潘峥嵘;李艳春;;沥青路面疲劳当量温度计算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尹谨学;孙立军;;级配参数对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的影响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8期
3 郭乃胜;石峰;赵颖华;谭忆秋;;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性能的黏弹性有限元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郭乃胜;李秀飞;赵颖华;谭忆秋;;周期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性能及永久变形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杨大田;杨锐;;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邹骏;尹祖超;;沥青路面承载力预估方法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9年03期
7 朱林;;预防性养护时机决策及效益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0年06期
8 开前正;刘干斌;张军军;杨锋;;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热反射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1年02期
9 吕文江;韩君良;郭平;吴德军;;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2010年11期
10 南雪峰;田泽峰;;超薄磨耗层层间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公路;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仲浪;重载车辆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力学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艾长发;高寒地区沥青路面行为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赵仲华;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马士宾;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沥青路面维修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付其林;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组成设计参数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李玉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旋转剪切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蔡旭;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评价及结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张吉庆;路用粒料类材料安定行为及路面结构安定性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黎明;沥青混合料低温铺筑热扩散过程及改进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涂帅;基于颗粒间相互作用的高性能级配碎石基层结构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平;基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沥青混合料疲劳阀值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李伟;主动悬架汽车—路面耦合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3 陆飞;纤维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及作用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陈明星;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任皎龙;级配碎石CBR数值试验方法及其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6 王兴泉;拉毛技术在二灰碎石基层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伟;纤维增强封层技术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赵含;碎石封层评价方法与层间粘结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松;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温度翘曲室内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尚银川;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姚祖康;对我国沥青路面现行设计指标的评述[J];公路;2003年02期
2 姚祖康;对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评述(连载一)[J];公路;2003年03期
3 姚祖康;对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评述(续)[J];公路;2003年04期
4 王龙,解晓光;级配碎石材料标准振动成型方法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7期
5 郝大力,王秉纲;路面长期性能研究综述[J];国外公路;1999年01期
6 彭勇;孙立军;;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王哲人,曹建新,王龙,董泽蛟;级配碎石混合料的动力变形特性[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1期
8 张林洪,王苏达,吴培关,唐正光,吴华金,陈加洪;沥青路面结构的渗透性能测试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2526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2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