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沉降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5 15:13
【摘要】: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影响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路桥过渡段沉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路桥过渡段高度的增加,最大沉降值也随之增大,当桥墩台北回填过渡段原地面坡比从1∶3增加到1∶6时,沉降值有所增大,但变化幅度较小,坡比对路桥过渡段沉降影响非常小。随着路桥过渡段填料密度的增大,沉降值也呈增加趋势,同时路桥过渡段最大沉降点逐渐向桥台靠近。过渡段密度取值要适中,不要太大。沉降随变形模量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在倒梯形、正梯形过渡段末端,沉降量保持稳定趋势,最大沉降基本相同,过渡段的形式只对沉降速度有影响,对最终沉降量没有明显影响。路基沉降实测值要稍小于数值模拟值,两者具有一致的沉降趋势,数值分析方法预测路基沉降的一种有效方法,对路基沉降变化过程可很好进行反映。
[Abstract]: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settlement of road and bridge transition section under traffic load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ight of the transitional section of the road and bridge, the maximum settlement value increases. When the original ground slope ratio of the Taipei backfill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pier increases from 1:3 to 1: 6, the settlement value increases, but the variation range is small, and the slope ratio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ettlement of the transitional section of the road and bridge. With the increase of packing density in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road and bridge, the settlement value also increases, and the maximum settlement point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road and bridge is gradually close to the bridge platform. The density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 should be moderate, not too large. The settlem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formation modulus. At the end of the inverted ladder and positive ladder transition section, the settlement maintains a stable trend, and the maximum settlement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form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nly affects the settlement velocity, but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The measured value of subgrade settlement is slightly less tha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value, and the two have the same settlement tren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dicting subgrade settlement by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can well reflect the change process of subgrade settlement.
【作者单位】: 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西华大学;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6ZB0265);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6ZB0261)
【分类号】:U4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俊;;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堤的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09年26期

2 赵雪;;浅析路桥过渡段沉降病害及跳车处治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7期

3 王小军;;关于路桥过渡段施工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2年13期

4 沈家旺;;路桥过渡段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年03期

5 吴晓;;路桥过渡段沉降因素分析与结构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3年01期

6 李振奎;;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04期

7 胡艺兵;;浅析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8 王杏艳;;路桥过渡段出现沉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年12期

9 张伟;;如何有效预防路桥过渡段的差异沉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4期

10 郑坚;陈旭阳;;试论路桥过渡段施工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任艳清;岳国军;丁国富;;浅谈时速200km路桥过渡段的设置[A];高速重载与普通铁路桥隧运营管理与检测修理技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张凯;高质;;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3 刘萌成;黄晓明;葛折圣;;基于路面结构开裂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洛桑;;浅谈路桥过渡段的常见病害[A];高速重载与普通铁路桥隧运营管理与检测修理技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刚;王宇飞;;路桥过渡段沉降处治技术措施研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6 邱木洲;;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堤的设计与施工[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7 丁芝宁;;浅谈高速公路桥梁过渡段施工技术[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史存林;姚建平;蔡德钩;陈锋;李少新;;既有线路桥过渡段加固技术[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宋建华;浅谈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基路面的施工[N];晋中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崇涛;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与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张洪亮;路桥过渡段车路动力学分析及容许差异沉降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3 罗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分析及工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陶向华;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与人车路相互作用[D];东南大学;2006年

5 俞永华;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处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孙筠;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友平;冻土地区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产生机理及冻害防治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周川滨;高性能轻质混凝土路桥过渡段材料特性与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卢小强;冻土区地下水对路桥过渡段差异性沉降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4 崔梦璇;基于舒适性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敬伟;基于安全性的路桥过渡段车辆—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孟凡会;路桥过渡段的三维动力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邓天棋;彭湖高速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8 宋海东;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陈修平;公路路桥过渡段路面—车辆动力相互作用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陈果元;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7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27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3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