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机器学习全流程的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13:25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大力发展。由于山区高速公路具有开挖边坡数量多、各开挖边坡点相关基础资料不足、开挖施工工期短等特点,这使得勘察设计人员很难在短期内较好的完成对高速公路全线开挖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工作。因此,建立一套针对高速公路施工期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本文以机器学习全流程理论为基础,开展岩质边坡数据集质量、稳定性建模和稳定性快速评价程序研究,以黄塔桃高速公路工程岩质边坡来对快速评价程序进行验证。取得如下进展:(1)给出较为完善的岩质边坡数据集质量提升方法。初步选出代表性强的坡宽、开挖高度、开挖级数、平均开挖坡度、距山顶高差、岩性特征、结构面特征、结构体特征、岩体结构类型、坡体结构为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基于前述指标从汤屯高速公路47个岩质边坡的勘察数据中提取出指标值,并由此来建立能反映汤屯高速公路的岩质边坡结构化数据集,对数据集开展数据探索(包括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给出数据集质量提升方向和建模算法选择建议;基于数据探索结果,对数据集开展特征工程操作以提升其质量,具体操作有离群值处理、连续型变量Z-score标准化以及分类型变量自然数编码。(2)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机器学习建模方法。基于数据探索结果(数据集离群值较多),选择对离群值容忍性高的随机森林算法来作为建模算法,采用随机搜索方法来获得最优超参数、5折交叉验证来给出评估结果、F1值作为模型性能度量,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测试集上F1=0.9;为突出随机森林算法对汤屯高速公路岩质边坡数据集的适用,文章对比了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这四种机器学习算法;为加快工作人员收集边坡评价指标数据,使用非常适合随机森林算法的基于树模型的特征选择法来开展特征选择,在保证模型性能不下降的情况下,得到降维后的特征有:坡宽、开挖高度、平均开挖坡度、岩性特征、结构面特征、结构体特征、岩体结构类型、坡体结构;将未开展/已开展的特征工程操作与未开展/已开展的降维操作相互组合,形成四种不同质量的数据集,基于这四种质量的数据集建模,深入研究不同数据集质量对模型最终性能的影响。(3)初步开发出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程序。使用Python语言编写了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程序,实现了输入值判断、输入值预处理和机器学习模型计算功能。(4)以黄塔桃高速公路工程边坡为例对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程序进行验证。基于降维后的快速评价指标从黄塔桃高速公路勘察数据中提取出28个待评测岩质边坡指标值,然后使用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程序对待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预测,评测结果为:黄塔桃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级结果与专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全部28个岩质边坡样本仅3个评价结果不一致,且不一致的评价结果相近。
【图文】:

交通运输,布局方案,高速公路,国家


第1章 引言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的不断投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的高度,而作为基础设施中重要组成的高速公路发展快速,截止 2017 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部在《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交通运输部,2013)中提出,至 2030 年将建成国家高速公路 11.8 万千米,,远景计划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国家高速公路 1.8 万千米,其布局方案图如图 1-1 所示。由此可见,未来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将在中西部地区。

训练集,监督学习,机器学习,半监督学习


习理论及全流程研究现状习理论周志华,2016;张炜,2016)基本思想为:计算量数据中自主学习,以实现从数据中生成“模型”基于输入数据生成的,模型在有新输入时马上给法主要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算法(周志华,20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学习的输入特征有无对应的习、半监督学习算法等,目前有关二者的研究还思路不同,故本文不介绍强化学习、半监督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1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维;王润清;年廷凯;;基于弯曲倾倒破坏模式的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解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年S2期

2 杨明雨;;分析公路岩质边坡失稳及防治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19年09期

3 郑炎;;对公路岩质边坡失稳及防治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4 黄景春;宁立波;魏桦;;岩质边坡覆绿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5 秦哲;亓超;付厚利;郭少华;;高陡岩质边坡削坡工程中的稳定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6年11期

6 徐镇凯;张林;魏博文;黄海鹏;王锋;;基于组合赋权的岩质边坡安全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年12期

7 杨君;;水电站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02期

8 彭燕;成玉佳;;反倾岩质边坡变形影响因素的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年01期

9 荣耀;吴文清;王伟;徐志华;毛梦芸;胡致远;;基于离散元的碎裂岩质边坡卸荷松弛特征研究[J];金属矿山;2017年04期

10 郭双枫;李宁;姚显春;寇昊;;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精度问题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禹良;孙文怀;;岩质边坡变形的灰色系统理论建模预测[A];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田维强;林德洪;杨承富;;思南县城某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言军;陈爱新;;北京山区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及防治措施[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林从谋;陈泽观;;水作用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及可靠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程圣国;叶永;杨俊晓;;顺层岩质边坡临界坡长求解研究[A];第二届湖北省力学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钱俊锋;黄益灵;;反倾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以嘎夏帕滑坡工程为例[A];防治地灾 除险安居——浙江省地质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7 方军;李庶林;胡静云;;露地联采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微震监测应用初步研究[A];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5年

8 郭代培;;两种方法模拟波浪荷载对岩质边坡作用的比较[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刘宏;宋建波;向喜琼;;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小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明连;苏文聪;龙喜春;;应用矢量图解法分析岩质边坡的稳定性[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冯顺剑 徐礼根 余清仔;高速公路岩质边坡5项稳定措施[N];中国花卉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骆会欣;岩质边坡植被重建生态效果如何评价[N];中国花卉报;2008年

3 西南交通大学 刘承雨;地震作用下青川窝前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3年

4 张涛;为山体“疗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兴宗;蓄水期高陡岩质边坡微破裂机理与稳定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朱晗迓;破碎岩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吴曙光;建筑岩质边坡稳定与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白云峰;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及工程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冯君;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其支护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彭文祥;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及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杜太亮;岩质边坡智能化位移反分析及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06年

9 张电吉;裂隙岩质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及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3年

10 李克钢;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招;开挖诱发含顺倾软弱层的节理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樊奇;基于机器学习全流程的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陈铸;地震及库水联合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成涛;鄂西山区顺层岩质边坡失稳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5 于德顺;建筑岩质边坡桩基受力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8年

6 韩亚鲁;季冻区隧道洞口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廖明武;地震和渗流作用下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离散元模拟及复杂网络评价[D];湘潭大学;2018年

8 程龙;“三段式”岩质边坡的动力响应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9 赵晓东;基于改进Sarma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10 徐淑珍;地震动作用下岩质边坡破裂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9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629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9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