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停靠路段站台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20:25
公交车停靠站是城市公交基础设施,是公交运输和乘客的连接纽带,其规模和服务能力对城市道路交通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公交路线、交车停靠站不断增多,公交停靠站影响范围内,出现了排队长、延误多、秩序混乱、乘客上下车不安全等各项交通问题。本课题基于公交停靠站进行优化设计,包括站台形式选择、泊位数确定、交通组织优化等方面,以提升公交停靠站的服务效率和安全性。本文首先介绍公交站的不同站台形式,根据公交车辆行驶特性,将其在停靠站的运动过程分为进站、停靠和出站过程,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对公交站到达时间间隔、公交停靠时间、公交站进出站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在站台形式选择时,结合站台形式本身设计的优缺点以及公交站的交通量,分别构建不同站台形式下公交车停靠延误以及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站台形式选择提供参考。以公交站自身设计为落脚点,基于交通流相关理论提出公交站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以常规公交站和设置主辅站两种布设形式,分别提出公交站的有效泊位数确定方法。结合公交站目前交通组织现状,从车辆和乘客角度出发,分别从公交车进出站交通组织和上下车乘客所处的站台区交通组织两方面进行优化。结合公...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港湾式停靠站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第三章公交停靠站台形式选择研究3.1公交停靠站站台形式选择3.1.1站台形式选择流程公交车停靠站形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周边的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安全设施设置条件等多重影响因素,公交站形式选择的步骤如下:1)调查资料获取与分析公交站形式的选择需要获取道路横断面形式以及各部分尺寸,道路平均小时交通量和高峰小时交通量(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道路通行能力(包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预设置公交站的路段所对应的公交车辆平均小时交通量和高峰小时交通量、公交车停靠时间、公交车排队长度等。2)公交车停靠站形式选择优化首先依据需要设置公交站的路段道路特性和交通特性,确定公交站设置目标,因为公交车是服务型的车辆,因此公交站的设置涉及到两个主体,车辆和乘客,可以选择以车辆延误最小,也可选择以人延误最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调查以及预估的交通量、停靠站公交车停靠次数以及停靠时间计算车辆延误和人延误以及交通负荷度。①高峰时段交通负荷度大于0.9,则需要选择设置为港湾式停靠站。当机非隔离带宽度足够大时,可以考虑利用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根据公交车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相关标准,并考虑到公交停靠所需空间以及乘客候车所需空间的大小,公交停靠站的港湾宽度应至少为3m,站台宽度应至少为1m,因此机非隔离带宽度至少为4m才能满足港湾式停靠站设置要求。图3.1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
第三章公交停靠站形式选择研究17当机非隔离带的宽度小于4m时,或未设置机非隔离带时,则需要结合道路横断面几何参数,选择合适的停靠站设置方式。a.如果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宽度较大,可以考虑压缩非机动车道,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不能无限压缩非机动车道,需要保证压缩后非机动车道的交通负荷不超过0.9,避免非机动车道车辆产生新的交通拥堵。图3.2压缩非机动车道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b.当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时,不能压缩非机动车道时,如果行人交通量不大,可以考虑压缩人行道宽度,同时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图3.3压缩人行道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c.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交通量都较大或者施工难度太大,都不能压缩宽度时,如果机动车道宽度较大,可以考虑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或者向道路中央压缩中央分隔带的形式,为公交车停靠站的设置提供空间,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压缩后的机动车道需要满足机动车的通行需求,宽度一般不能低于3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中间站最优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研究[J]. 柏伟,江欣国,章国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01)
[2]基于多智能体增强学习的公交驻站控制方法[J]. 陈春晓,陈治亚,陈维亚.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17)
[3]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条件研究[J]. 杨晓光,徐辉,王健,龙科军. 中国公路学报. 2011(01)
[4]公交停靠站车辆延误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 吴彪,齐英杰. 城市公共交通. 2009(06)
[5]基于公交可达性的公交站距优化方法[J]. 张小丽,陈峻,王炜,蒋大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6]公交站点设置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J]. 赵月,杜文. 公路交通科技. 2007(08)
[7]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分析[J]. 韩宝睿,马健霄,邵光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8]公交车中途停靠站停靠能力及设计站长计算初探[J]. 李娜,陈学武. 土木工程学报. 2003(07)
[9]公交运行对行驶车速影响的实验研究[J]. 尹红亮,王炜,王锦尧,陆建. 公路交通科技. 2002(04)
[10]信号控制交叉口公共汽车优先信号确定方法研究[J]. 杨晓光,林瑜,杭明升. 中国公路学报. 2001(S1)
硕士论文
[1]多线路公交停靠站选型及站点优化技术研究[D]. 秦思.长安大学 2018
[2]常规公交站点停靠时间研究[D]. 张恺彬.西南交通大学 2016
[3]多泊位公交站实时排队诱导系统设计与通行能力研究[D]. 周本钰.西南交通大学 2014
[4]城市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研究[D]. 刘伟玲.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多线路公交停靠站泊位间距与停靠组织研究[D]. 王瑶文.长安大学 2010
[6]基于仿真环境驾驶员临界反应能力的研究[D]. 于增亮.吉林大学 2005
[7]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问题研究[D]. 王敬东.大连理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64835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港湾式停靠站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第三章公交停靠站台形式选择研究3.1公交停靠站站台形式选择3.1.1站台形式选择流程公交车停靠站形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周边的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安全设施设置条件等多重影响因素,公交站形式选择的步骤如下:1)调查资料获取与分析公交站形式的选择需要获取道路横断面形式以及各部分尺寸,道路平均小时交通量和高峰小时交通量(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道路通行能力(包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预设置公交站的路段所对应的公交车辆平均小时交通量和高峰小时交通量、公交车停靠时间、公交车排队长度等。2)公交车停靠站形式选择优化首先依据需要设置公交站的路段道路特性和交通特性,确定公交站设置目标,因为公交车是服务型的车辆,因此公交站的设置涉及到两个主体,车辆和乘客,可以选择以车辆延误最小,也可选择以人延误最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调查以及预估的交通量、停靠站公交车停靠次数以及停靠时间计算车辆延误和人延误以及交通负荷度。①高峰时段交通负荷度大于0.9,则需要选择设置为港湾式停靠站。当机非隔离带宽度足够大时,可以考虑利用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根据公交车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相关标准,并考虑到公交停靠所需空间以及乘客候车所需空间的大小,公交停靠站的港湾宽度应至少为3m,站台宽度应至少为1m,因此机非隔离带宽度至少为4m才能满足港湾式停靠站设置要求。图3.1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
第三章公交停靠站形式选择研究17当机非隔离带的宽度小于4m时,或未设置机非隔离带时,则需要结合道路横断面几何参数,选择合适的停靠站设置方式。a.如果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宽度较大,可以考虑压缩非机动车道,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不能无限压缩非机动车道,需要保证压缩后非机动车道的交通负荷不超过0.9,避免非机动车道车辆产生新的交通拥堵。图3.2压缩非机动车道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b.当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时,不能压缩非机动车道时,如果行人交通量不大,可以考虑压缩人行道宽度,同时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图3.3压缩人行道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c.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交通量都较大或者施工难度太大,都不能压缩宽度时,如果机动车道宽度较大,可以考虑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或者向道路中央压缩中央分隔带的形式,为公交车停靠站的设置提供空间,沿机非隔离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压缩后的机动车道需要满足机动车的通行需求,宽度一般不能低于3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中间站最优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研究[J]. 柏伟,江欣国,章国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01)
[2]基于多智能体增强学习的公交驻站控制方法[J]. 陈春晓,陈治亚,陈维亚.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17)
[3]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条件研究[J]. 杨晓光,徐辉,王健,龙科军. 中国公路学报. 2011(01)
[4]公交停靠站车辆延误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 吴彪,齐英杰. 城市公共交通. 2009(06)
[5]基于公交可达性的公交站距优化方法[J]. 张小丽,陈峻,王炜,蒋大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6]公交站点设置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J]. 赵月,杜文. 公路交通科技. 2007(08)
[7]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分析[J]. 韩宝睿,马健霄,邵光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8]公交车中途停靠站停靠能力及设计站长计算初探[J]. 李娜,陈学武. 土木工程学报. 2003(07)
[9]公交运行对行驶车速影响的实验研究[J]. 尹红亮,王炜,王锦尧,陆建. 公路交通科技. 2002(04)
[10]信号控制交叉口公共汽车优先信号确定方法研究[J]. 杨晓光,林瑜,杭明升. 中国公路学报. 2001(S1)
硕士论文
[1]多线路公交停靠站选型及站点优化技术研究[D]. 秦思.长安大学 2018
[2]常规公交站点停靠时间研究[D]. 张恺彬.西南交通大学 2016
[3]多泊位公交站实时排队诱导系统设计与通行能力研究[D]. 周本钰.西南交通大学 2014
[4]城市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研究[D]. 刘伟玲.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多线路公交停靠站泊位间距与停靠组织研究[D]. 王瑶文.长安大学 2010
[6]基于仿真环境驾驶员临界反应能力的研究[D]. 于增亮.吉林大学 2005
[7]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问题研究[D]. 王敬东.大连理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64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56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