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大攻角来流作用下流线型箱梁断面涡激振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4 17:15
  大跨度桥梁具有结构柔、阻尼小等特点,是典型的风敏感结构,抗风稳定性是大跨度桥梁设计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流线型箱梁因其良好的颤振稳定性而成为大跨度桥梁优选的主梁形式。随着“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国家战略的推进,西部山区交通网络得到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跨度桥梁将修建于山区峡谷等复杂地形地貌区。峡谷桥址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风环境极为复杂,山区大跨度桥梁的抗风稳定性能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其中位于复杂山区的大跨桥流线型箱梁的涡振问题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和认识。本文围绕山区常见的大攻角来流作用下流线型箱梁的涡振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开展了山区峡谷桥址区的大攻角来流分析研究。归纳对比了不同桥址区所考察的风攻角范围,并以某峡谷桥址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桥位为中心的长宽各20km、高度超过15km的地形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风的攻角特性研究,分析了不同来流风向对桥址区风环境的影响,明确了山区平均风的特性,给出了峡谷内大跨度悬索桥的风参数的合理取值,为后续研究中风攻角的取值提供了参考,并进一步分析了桥址区三维流场分布,探寻了山区风大攻角的形成原因。其次,考察了大攻角来流作用下流线型箱梁断...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大攻角来流作用下流线型箱梁断面涡激振动研究


GeorgeWashington大桥

大攻角来流作用下流线型箱梁断面涡激振动研究


GoldenGate大桥

大攻角来流作用下流线型箱梁断面涡激振动研究


明石海峡大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钢桁梁颤振气动优化措施攻角效应及分离式改善[J]. 陈星宇,汪斌,李永乐,廖海黎,陈科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2]地面效应对近流线型断面涡激共振性能的影响[J]. 周志勇,毛文浩.  振动与冲击. 2017(06)
[3]半开口分离双箱梁涡振性能及其气动控制措施研究[J]. 方根深,杨詠昕,葛耀君,周志勇.  土木工程学报. 2017(03)
[4]开口叠合梁断面气动性能的试验研究[J]. 战庆亮,周志勇,葛耀君.  桥梁建设. 2017(01)
[5]基于尾流振子模型的桥梁节段至实桥涡激共振振幅转换关系[J]. 许坤,葛耀君.  工程力学. 2017(02)
[6]山区地形对桥位风场影响的数值模拟[J]. 于舰涵,李明水,廖海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6(04)
[7]桥梁断面两个涡振锁定区间的数值模拟研究[J]. 黄俐,周帅,梁鹏.  振动与冲击. 2016(11)
[8]宽体扁平钢箱梁气动力特性及涡振性能研究[J]. 杨阳,张亮亮,吴波,符健.  桥梁建设. 2016(01)
[9]大攻角来流作用下扁平钢箱梁涡振性能风洞试验优化研究[J]. 朱思宇,李永乐,申俊昕,张焱.  土木工程学报. 2015(02)
[10]大跨度分体箱梁桥梁涡振性能及其控制[J]. 杨詠昕,周锐,葛耀君.  土木工程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西部山区宽体式扁平钢箱梁悬索桥风—汽车—桥梁系统振动研究[D]. 杨阳.重庆大学 2016
[2]复杂山区峡谷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风致振动及气动措施[D]. 唐浩俊.西南交通大学 2016
[3]低雷诺数下均匀流和振荡流共同作用的圆柱体受迫振动和涡激振动研究[D]. 邓跃.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大跨度悬索桥分离式双箱梁涡激振动研究[D]. 赖马树金.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5]基于偏相关的大跨度桥梁涡激振动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 孙延国.西南交通大学 2013
[6]柔性桥梁涡振幅值与软驰振曲线预测方法研究[D]. 周帅.湖南大学 2013
[7]深切峡谷桥址区风特性风洞试验及CFD研究[D]. 胡朋.西南交通大学 2013
[8]气动力有理函数识别与颤振稳定性的多因素分析[D]. 欧阳克俭.湖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烟迹流动显示与PIV技术的开发及其在桥梁风洞试验中的应用[D]. 魏益峰.西南交通大学 2016
[2]基于浮框式三节段模型的矩形断面涡激力参数识别研究[D]. 陈谨林.湖南大学 2014
[3]桥梁主梁涡激振动理论预测模型研究[D]. 杨瑞.湖南大学 2011
[4]桥梁构件扭转涡激共振的疲劳研究[D]. 祝自强.湖南大学 2011
[5]低雷诺数下圆柱横向受迫振荡和涡激运动的数值分析[D]. 梁亮文.上海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68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568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d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