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碰撞作用的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
本文关键词:考虑碰撞作用的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斜拉桥具有跨越能力大、自重轻、不受桥下净空和桥面标高的限制等优势,已经成为世界上大跨径桥梁结构最常用的桥型之一。而地震作用下,引桥与斜拉桥一旦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效应将会增加斜拉桥的损伤风险。因此,开展地震作用大跨径斜拉桥与引桥之间的碰撞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一座大跨径斜拉桥,双边对称的4×40m连续梁引桥为例,采用Midas Civil大型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结构动力计算模型,基于动力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碰撞效应下大跨径斜拉桥主桥和引桥的地震响应。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介绍了桥梁结构碰撞分析理论,尤其是主引桥碰撞过程的力学原理以及碰撞之后结构的应力分布;(2)建立有限元空间分析模型,进行三联桥跨整体结构的特征值分析;(3)研究引桥墩高变化以及不同桩土效应模式对结构地震的影响,对比分析E1反应谱法和E2时程法对结构的地震响应;(4)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分别在ChiChi地震波、汶川地震波和雅安地震波作用下,对比分析考虑双边碰撞和单边碰撞下桥跨结构的地震特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伸缩缝处的碰撞对碰撞力和碰撞次数的影响、对主桥与引桥梁体位移、墩底内力、桥塔塔顶位移以及塔底内力的影响;(5)探讨影响碰撞效应大小的因素,主要从地震波输入方向、碰撞接触单元梁间间隙大小、接触单元刚度来考虑其对桥梁结构碰撞的影响。研究成果对大跨径斜拉桥及其相邻引桥的抗震设计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跨径斜拉桥 碰撞响应 时程分析 双边碰撞 单边碰撞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2.55;U448.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9-13
- 1.2 相关研究状况概述13-14
- 1.3 本文研究主要目的与意义14-15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15-16
- 第二章 地震碰撞分析理论16-27
- 2.1 碰撞的概念16-17
- 2.2 碰撞的计算方法17-18
- 2.3 地震中下部结构与结构基频的关系18-20
- 2.4 主引桥碰撞过程的力学原理20-23
- 2.5 不同碰撞主体的应力分布23-26
- 2.6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桥梁碰撞模拟理论及建模方法27-34
- 3.1 边界非线性模拟27-29
- 3.1.1 盆式橡胶支座与滑板支座的模拟27-28
- 3.1.2 桩一土相互作用28-29
- 3.2 桥梁碰撞作用理论模拟方法29-33
- 3.2.1 恢复系数法30-31
- 3.2.2 接触单元法31-33
- 3.3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大跨度斜拉桥与引桥的地震响应分析34-48
- 4.1 工程背景34-35
- 4.2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35-40
- 4.2.1 计算单元的模拟35
- 4.2.2 支座参数计算35-36
- 4.2.3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36-38
- 4.2.4 桩土作用的选取38-39
- 4.2.5 碰撞接触单元的选取39-40
- 4.3 特征值分析40-42
- 4.4 引桥墩高变化及桩土作用对地震响应结果分析42-47
- 4.4.1 E1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计算42-45
- 4.4.2 E2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计算45-47
- 4.5 本章小结47-48
- 第五章 碰撞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48-78
- 5.1 考虑双边碰撞效应下的桥梁地震响应48-58
- 5.1.1 伸缩缝处碰撞力的结果48-50
- 5.1.2 结构位移的结果50-55
- 5.1.3 梁端相对位移的结果55-56
- 5.1.4 桥墩位移及内力响应56-58
- 5.2 考虑单边碰撞效应的桥梁地震响应58-69
- 5.2.1 伸缩缝碰撞力的结果59-62
- 5.2.2 结构位移的结果62-65
- 5.2.3 梁端相对位移的结果65-66
- 5.2.4 桥墩位移及内力响应66-69
- 5.3 桥梁地震碰撞响应影响因素分析69-76
- 5.3.1 地震波不同输入方向对比69-70
- 5.3.2 碰撞接触单元弹簧刚度K的影响70-72
- 5.3.3 碰撞接触单元梁间间隙的影响72-76
- 5.4 本章小结76-7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8-80
- 6.1 结论78-79
- 6.2 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5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5-86
- 致谢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红梅;;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通车[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7期
2 ;俄罗斯兴建大跨径斜拉桥[J];世界桥梁;2009年04期
3 程进,肖汝诚,项海帆;大跨径斜拉桥非线性静风稳定性全过程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03期
4 马坤全;大跨径斜拉桥建设与展望[J];国外桥梁;2000年04期
5 徐利平;超大跨径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田勇;李珑;周仙通;李红梅;郭伟;;大跨径斜拉桥的汛期检查[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2期
7 李岩;盛洪飞;黄新艺;;大跨径斜拉桥动力分析基准有限元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8 沈东强;崔国宏;杨小林;吴柳;;大跨径斜拉桥各阶段稳定性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6年04期
9 黄辉宇;;大跨径斜拉桥的运营监测[J];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10 蒋维刚;徐利平;;超大跨径斜拉桥受力特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玲;;控制爆破技术在大跨径斜拉桥拆除中的应用[A];中国爆破新技术Ⅲ[C];2012年
2 戴竞;滕奕昌;杨富成;刘泽英;;伶仃洋特大跨径斜拉桥初步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3 陈勇勤;杨洁琼;孙庆云;顾奇佳;胡亚琴;;大跨径斜拉桥稳定性试验研究[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顾安邦;向中富;贺学峰;许晓峰;廖海黎;徐谋;李红霞;;大跨径斜拉桥抗风、抗震和稳定性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耿东升;刘永健;宋瑶;;大跨径斜拉桥钢混结合梁段格构室应力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经德良;胡小庄;宋继宏;曹传林;付克俭;;特大跨径斜拉桥大直径大吨位基桩实桩试验研究[A];二○○○年湖北省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0年
7 曾宪柳;;大跨径斜拉桥混合梁施工关键技术[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2年
8 陈德伟;张磊;周雄伟;李欣然;;施工误差对大跨径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极限承载力影响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游胜意;周生根;彭宏;张海良;罗国强;张德勤;;大跨径斜拉桥用斜拉索制作工艺[A];全国金属制品信息网第23届年会暨2013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郭文复;肖汝诚;;特大跨径斜拉桥的静动力几何非线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芳;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N];科技日报;2008年
2 ;南京长江二桥:中国第一大跨径斜拉桥[N];光明日报;2002年
3 龚永泉邋陆娅楠;苏通大桥正式通车[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朱新国;苏通大桥整体通过验收[N];苏州日报;2008年
5 刘玉琴;苏通大桥,让百名记者收获自豪[N];新华日报;2008年
6 记者 陆晓华 见习记者 胡佳逸;苏通大桥通过竣工验收[N];苏州日报;2010年
7 刘玉琴邋顾雷鸣;苏通大桥省部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N];新华日报;2007年
8 刘玉琴邋顾雷鸣;苏通大桥胜利合龙全线贯通[N];新华日报;2007年
9 郁进东;苏通大桥正式通车[N];经济日报;2008年
10 顾雷鸣邋朱新国;向建设者祝贺节日[N];苏州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大跨径斜拉桥桥面线形调整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高超;大跨径斜拉桥顺桥向推倒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杨草方;考虑碰撞作用的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6年
4 黄道茹;大跨径斜拉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龙;大跨径斜拉桥非线性活载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汪灿;超大跨径斜拉桥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周雄伟;施工误差对大跨径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极限承载力影响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赵延龙;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大跨径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陈忆前;超大跨径斜拉桥的结构体系[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周强;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考虑碰撞作用的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8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3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