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考虑流固耦合的水下隧道力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03:03

  本文关键词:考虑流固耦合的水下隧道力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铁路及公路工程的建设中修建了大量的水下隧道,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建成各类水下隧道总长达1万多公里。在水下隧道的建设中,最小覆盖层厚度对隧道工程施工方法、工程造价及工程稳定性等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迎门滩~马滩区间穿越黄河(穿黄)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计算及经验公式估算并结合工程实际,确定了该工程的最小覆盖层厚度,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该工程的应力场、位移场和渗流场的分布规律及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采用日本海底隧道经验公式、挪威经验曲线及国内顶水采煤经验公式,分别计算了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穿黄隧道的最小覆盖层厚度;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覆盖层厚度分别为18.1m、19.1m、20.1m、21.1m、22.1m、23.1m和24.1m7种工况下的隧道渗流场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确定了穿黄隧道的最小覆盖层厚度为22.1m。(2)建立了流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穿黄隧道的渗流场、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渗流场方面:隧道开挖前,孔隙水压力从上至下依次增大呈层状分布,开挖后孔隙水压力从上到下依次增大呈漏斗状分布,并随开挖进尺的增大孔隙水压力逐渐减小。(2)位移场方面:随着隧道开挖进尺的不断推进,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增量不断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总体来看,各关键点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值都比较小。(3)应力场方面:隧道开挖前,竖向有效应力和水平向有效应力都呈左右对称分布;隧道开挖后,洞室周围竖向有效应力最大值区域分布在拱顶上方;左右拱腰和拱顶处水平有效应力值最大,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大,最大值分布区域逐渐减小。(3)选择盾构管片在拱顶、左右拱腰及拱底处的4个关键点,对隧道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各关键点的竖向位移随开挖进尺增大而增大;拱顶处关键点竖向位移最大,左右拱腰处关键点竖向位移最小;(2)各关键点的水平位移随开挖进尺增大而增大;左右拱腰处关键点水平位移最大,呈左右对称分布,拱底处关键点水平位移最小;(3)各关键点竖向有效应力随开挖进尺增大而增大,竖向有效应力在拱顶处最大,左右拱腰处最小;(4)各关键点水平有效应力随开挖进尺增大而增大,竖向有效应力在左右拱腰处最大,拱底处最小。总体来说,各关键点的位移值和应力值都较小。
【关键词】:水下隧道 最小覆盖层厚度 流固耦合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1;U45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1.2.1 渗流理论研究10-11
  • 1.2.2 隧道注浆研究11-12
  • 1.2.3 隧道流固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12-14
  • 1.2.4 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研究14-15
  • 1.2.5 盾构隧道稳定性研究15-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7
  • 2 渗流理论及流固耦合方程17-32
  • 2.1 渗流理论及方程17-22
  • 2.2 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22-24
  • 2.3 渗流势函数及流函数24-26
  • 2.4 渗流力和临界坡降26-28
  • 2.5 流固耦合原理及基本方程28-30
  • 2.5.1 概述28
  • 2.5.2 有限元法基本方程28-29
  • 2.5.3 有效应力原理29-30
  • 2.5.4 流固耦合基本方程30
  • 2.6 本章小结30-32
  • 3 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的确定32-41
  • 3.1 地下水对围岩体的影响32-34
  • 3.1.1 水压力作用32-33
  • 3.1.2 围岩稳定性影响33-34
  • 3.2 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34-39
  • 3.2.1 水下隧道覆盖层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34-36
  • 3.2.2 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36-39
  • 3.3 本章小结39-41
  • 4 穿黄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41-60
  • 4.1 工程背景41-47
  • 4.1.1 工程概况41-42
  • 4.1.2 水文地质情况42-44
  • 4.1.3 施工工艺流程44-47
  • 4.2 基于有限元法的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47-57
  • 4.2.1 模型建立47-50
  • 4.2.2 计算结果分析50-57
  • 4.3 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57-58
  • 4.3.1 经验公式法确定最小覆盖层厚度57-58
  • 4.3.2 结果比较分析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5 考虑流固耦合的穿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60-80
  • 5.1 数值模拟方案60-62
  • 5.1.1 计算模型基本假定60-61
  • 5.1.2 计算模型建立61-62
  •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62-78
  • 5.2.1 渗流场分析62-64
  • 5.2.2 应力场分析64-67
  • 5.2.3 位移场分析67-71
  • 5.2.4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71-77
  • 5.2.5 塑性区分析77-78
  • 5.3 本章小结78-80
  • 结论与展望80-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庆将投资30亿元建水下隧道[J];岩土工程界;2003年12期

2 孔祥金;首座地下转盘水下隧道将在重庆市兴建[J];隧道建设;2004年04期

3 宋建;陈百玲;范鹤;;水下隧道穿越江河海湾的综合优势[J];隧道建设;2006年03期

4 申楠公;李海超;张珂;;水下隧道贯彻国防要求研究初探[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7年02期

5 杨成刚;;水下隧道的防护技术措施[J];天然气与石油;2009年03期

6 杨小勇;;浅谈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2009年04期

7 ;南宁南湖水下隧道工程[J];公路隧道;2011年01期

8 王少飞;涂耘;程崇国;;公路水下隧道应急救援对策[J];公路;2011年10期

9 周书明;潘国栋;;水下隧道风险分析与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10 何尉祥;;浅谈水下隧道穿越江河湖海的优势与技术难题[J];才智;201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大建;;广州珠江水下隧道的抗震研究[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2 何益寿;;谈长江中下游的水下隧道建设[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钱七虎;;从河床冲淤分析沉管法修建长江水下隧道问题[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4 陆培炎;陈晓文;杨光华;;广州珠江水下隧道沉管段内力分析[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5 陆培炎;陈晓文;杨光华;;广州珠江水下隧道沉管段内力分析[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杭州市庆春路跨越钱塘江水下隧道工程关于公铁合建与防灾专题专家咨询意见[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7 蔡小稚;冯良平;曾宪武;;跨越长江的桥梁建设成就和水下隧道的发展前景[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蔡小稚;曾宪武;冯良平;;跨越长江的桥梁建设成就和水下隧道的发展前景[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徐水根;;修建水下隧道的预注浆法[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程亚鹏;凌贤长;王宣青;胡庆立;;水下隧道覆土层安全厚度设计预测数学模型研究[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胡晓伟;首条水下隧道正式通车[N];天津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陆娅楠;广深港高铁水下隧道贯通[N];人民日报;2011年

3 关书敏 葛运溥;水下隧道建设的护航者[N];中国交通报;2011年

4 记者 高俊;国内首条穿越黄河地铁在兰州开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向红;大型水下隧道与附属竖井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金立乔;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张艺博;考虑流固耦合的水下隧道力学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3 施晓群;长大铁路水下隧道火灾风险分析及消防安全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谭鑫;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水下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欧阳刚杰;长沙市营盘路湘江水下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郭家;浅埋水下隧道水压力分布及防排水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杨秀军;城区水下隧道营运通风与防灾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8 郑泽源;水下隧道断层破碎带段掌子面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考虑流固耦合的水下隧道力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80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