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超高压输电线路参数计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1 17:35
输电线路参数是继电保护整定、状态估计、潮流及暂态稳定计算以及故障定位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其精度决定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传统的方法是在线路投运前测量线路参数,由于线路投运后受季节、温度、湿度及线路老化等因素的影响,线路参数会发生变化。为了获取线路运行期间的参数,基于PMU和SCADA系统的参数计算方法被提出,但PMU成本较高,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利用单相重合闸期间、非全相运行前后故障录波数据的输电线路参数时域计算方法。首先提出利用非全相运行期间故障录波数据的线路参数计算方法。对于非故障线路,正序、零序参数分别选择线模π型或T型集中参数模型及零模π型或T型集中参数模型计算。对于故障线路,正序参数选择非故障相相间线模π型或T型集中参数模型计算。若二次电弧未熄灭,选择三相耦合线路模型计算故障线路零序参数;若二次电弧熄灭,选择零模π型或T型集中参数模型计算故障线路零序参数。其次利用参数灵敏度的定义计算了输电线路π型和T型集中参数模型各参数的灵敏度,分别得到了两种模型中线路参数对电压、电流的灵敏度,考虑了模型误差、CT和PT误差以及时间同步误差等影响因素,分析了线路参数计算的误差。最后研究了...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输电线路参数获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理论计算法
1.2.2 参数实测法
1.2.3 基于SCADA的线路参数估计
1.2.4 基于PMU的线路参数辨识
1.2.5 利用故障录波数据计算线路参数
1.3 互感器的误差对线路参数计算的影响
1.3.1 常规互感器
1.3.2 电子式互感器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利用非全相运行故障录波数据计算线路参数
2.1 输电线路参数计算模型的选择
2.1.1 非故障线路参数计算模型
2.1.2 故障线路参数计算模型
2.2 输电线路参数计算
2.2.1 正序参数的计算
2.2.2 零序参数的计算
2.3 简化计算线路参数的方法
2.4 数据处理过程
2.5 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输电线路参数灵敏度计算及误差分析
3.1 参数灵敏度定义
3.2 正序参数灵敏度计算及误差分析
3.2.1 正序参数灵敏度计算
3.2.2 正序参数误差分析
3.3 零序参数灵敏度计算及误差分析
3.3.1 零序参数灵敏度计算
3.3.2 零序参数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和三相不平衡线路的参数计算
4.1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的参数的计算
4.1.1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模型的选择
4.1.2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参数计算
4.1.3 数据处理过程
4.1.4 仿真验证
4.2 三相不平衡输电线路参数的计算
4.2.1 三相不平衡线路参数计算模型的选择
4.2.2 三相不平衡线路参数的计算
4.2.3 数据处理过程
4.2.4 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2637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输电线路参数获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理论计算法
1.2.2 参数实测法
1.2.3 基于SCADA的线路参数估计
1.2.4 基于PMU的线路参数辨识
1.2.5 利用故障录波数据计算线路参数
1.3 互感器的误差对线路参数计算的影响
1.3.1 常规互感器
1.3.2 电子式互感器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利用非全相运行故障录波数据计算线路参数
2.1 输电线路参数计算模型的选择
2.1.1 非故障线路参数计算模型
2.1.2 故障线路参数计算模型
2.2 输电线路参数计算
2.2.1 正序参数的计算
2.2.2 零序参数的计算
2.3 简化计算线路参数的方法
2.4 数据处理过程
2.5 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输电线路参数灵敏度计算及误差分析
3.1 参数灵敏度定义
3.2 正序参数灵敏度计算及误差分析
3.2.1 正序参数灵敏度计算
3.2.2 正序参数误差分析
3.3 零序参数灵敏度计算及误差分析
3.3.1 零序参数灵敏度计算
3.3.2 零序参数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和三相不平衡线路的参数计算
4.1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的参数的计算
4.1.1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模型的选择
4.1.2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参数计算
4.1.3 数据处理过程
4.1.4 仿真验证
4.2 三相不平衡输电线路参数的计算
4.2.1 三相不平衡线路参数计算模型的选择
4.2.2 三相不平衡线路参数的计算
4.2.3 数据处理过程
4.2.4 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2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042637.html
上一篇:锰氧化物/碳氮三维网络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电性能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