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第四纪构造应力场
本文关键词: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第四纪构造应力场
更多相关文章: 郯庐断裂山东段 活动构造 滑动反演 第四纪构造应力场
【摘要】:郯庐断裂带(即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一条巨型断裂带,整体为北北东走向。它的形成和演化对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化有明显控制作用,同时又是一条现今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地震带,因此对郯庐断裂带周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10个测点共206条活断层擦痕数据,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要特征:郯庐断裂及其周边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北东-东西向挤压、北西-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其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为64°一106°,平均倾角23%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332°~14°,平均倾角14°;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陡,近垂直,应力结构为走滑型。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地震局;中国地质博物馆;
【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12-20)和(ZDJ2012-20)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引言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其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一般由2—4条或更多近乎平行延伸的断层组成(图1),宽达10-40km,切穿中国东部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绵延2400km以上(王华林等,1998)。1668年7月25日8.5级强烈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中昌邑-莒县断层上,造成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开洋;王成虎;邢博瑞;李凤;;郯庐断裂带区域应力状态研究综述[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06期
2 李瑞莎;崔效锋;刁桂苓;张红艳;;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08年06期
3 刘峡;傅容珊;杨国华;孙东平;董运宏;韩月萍;;用GPS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形变场和构造应力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3期
4 张岳桥;施炜;廖昌珍;胡博;;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5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6 施炜,张岳桥,董树文;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J];地球学报;2003年01期
7 谢富仁,苏刚,崔效锋,舒赛兵,赵建涛;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震学报;2001年01期
8 王华林,薛革,刘希强,李海泉;山东及其沿海地区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区判定[J];地震学刊;1998年01期
9 谢富仁,祝景忠,粱海庆,刘光勋;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J];地震学报;1993年04期
10 李家灵;;郯庐断裂带的活断层与郯城8.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J];山东地质;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范玉海;崔胜;贺小龙;金谋顺;潘春娟;梁敏;张少鹏;;韩城矿区南部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成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2 WU Fuyao;RAN Yongkang;XU Liangxin;CAO Jun;LI An;;Paleoseismological Stud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Eastern Tian Shan,Xinjiang[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7年02期
3 万永平;李海龙;李云;宋志杰;李园园;祁攀文;;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应力场[J];地球科学;2017年04期
4 王纯;张研;吴小洲;马晓宇;黄昱丞;宋志慧;;辽河滩海地区东部构造演化与潜山带内幕油气聚集[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5 王庆林;孙怀凤;朱成林;张继红;唐廷梅;;基于长周期视电阻率时间序列的深部构造应力变化——以沂沭断裂带北段为例[J];地震地质;2017年01期
6 陈佳维;崔效锋;胡幸平;;唐山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重定位及其构造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17年01期
7 丰成君;张鹏;戚帮申;孟静;谭成轩;胡道功;;郯庐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J];现代地质;2017年01期
8 查斯;韩晓明;赵星;李娟;梁沙沙;;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前的小震活动图像分析[J];高原地震;2016年04期
9 MENG Wen;GUO Changbao;ZHANG Yongshuang;DU Yuben;ZHANG Min;BAO Linhai;ZHANG Peng;;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in the Lhasa Terrane,Tibetan Plateau,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6年06期
10 赵朋;姚大全;杨源源;郑海刚;王行舟;疏鹏;;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活动特征初探[J];华北地震科学;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虎;;地应力主要测试和估算方法回顾与展望[J];地质论评;2014年05期
2 王成虎;宋成科;郭启良;张彦山;丁健民;;利用原地应力实测资料分析芦山地震震前浅部地壳应力积累[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1期
3 张鹏;秦向辉;丰成君;孙炜锋;谭成轩;;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孔地应力测量及其现今活动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3年08期
4 王成虎;丁立丰;李方全;宋成科;毛吉震;;川西北跨度23a的原地应力实测数据特征及其地壳动力学意义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5 陈连旺;詹自敏;;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年动态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6期
6 陈立琼;;地震迁移现象研究综述[J];高原地震;2011年03期
7 王成虎;郭U_良;侯砚和;兰晓雯;;地下水封油库场址地应力场及工程稳定性分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8 葛荣峰;张庆龙;解国爱;徐士银;王锡勇;陈娟;;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现代地震活动性与应力状态[J];地震地质;2009年01期
9 方颖;江在森;张晶;武艳强;;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现今运动状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1期
10 刁桂苓;高国英;聂小红;龙海英;王海涛;;伽师序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勇,靳保军,马兴芹,杨明领,田承春;渤南油田三区构造应力场研究与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4年01期
2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3 操成杰,周新桂,舒能益,鄢彬,罗国仕,邢振辉;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韩军;张宏伟;朱志敏;宋景春;;阜新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J];煤炭学报;2007年09期
5 王金龙;;构造应力场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5期
6 张胜利;;构造应力场模拟——有限元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4期
7 田宜平;刘雄;李星;魏民;;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的有限单元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胡秋媛;;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地质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9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J];地震学报;1979年01期
10 李玉龙;陕甘宁青四省(区)新构造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动力来源的初步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7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先泽;欧阳杰;王金明;夏怀宽;;辽宁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及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何玉林;蒲晓虹;周荣军;钱洪;黎小刚;;四川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区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高月华;杨凤丽;周祖翼;;利用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进行构造应力场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杜子勤;;利用断裂产状推演古构造应力场的方位[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贾善坡;闫相祯;杨丽;;油田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边界载荷判别的反演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胡才博;蔡永恩;;构造应力场方向对库仑破裂应力及其变化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7 胡才博;蔡永恩;;构造应力场方向对库仑破裂应力及其变化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沈立英;;珠江三角洲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9 杨理华;;唐山地震区现代构造应力场[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10 崔效锋;谢富仁;张红艳;;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厘定[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操成杰;川西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与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2 谭成轩;辽河油田张强凹陷现今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3 梅海;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辉;乌东德水电站及邻区地应力场特征综合分析[D];长江科学院;2015年
2 赵伟策;辽西南部建昌药王庙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黄骥超;基于地震观测资料的构造应力场反演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4 叶志达;冀中坳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叶林;广西大厂矿田铜坑矿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郑丁;华北地区东部构造应力场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刘雄;基于角点网格数据模型的三维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郭磊;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刘权;浙江衢州新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宏强;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转换与沉积——构造格局[D];西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245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4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