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煤矿回采工作面透射多波处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20:51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进程的不断深入,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构造特别是小构造也越发育。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震波CT探测技术是未来矿井地震勘探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在充分了解震波CT探测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矿井震波CT探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从数据预处理和成像方法两个方面对矿井巷道透射多波处理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数据、物理模拟数据、现场实测数据对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充分证明了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和研究成果的适用性。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工作面震波CT探测延时校正方法。分析了震波CT探测数据采集时系统延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延时对反演结果的影响,针对常规工作面震波CT观测系统提出了延时校正方法,有效地消除了延时带来的影响。(2)给出了突出不同类型波(P、SH、SV)的分量合成公式。分析了单分量检波器采集数据的缺陷所在,论证了多分量数据采集的必要性,并根据常规工作面震波CT观测系统下不同类型波的震动特点和规律,给出了突出不同类型波的分量合成公式。(3)结合工作面震波CT观测系统的特点,分析比较多种地震常用滤波方法,并将它们应用于矿井震波探测数据的有效波提取和纵横波分离上。(4)提出通过反投影技术算法(BPT)计算反演区域初始模型,然后用联合迭代重建技术算法(SIRT)计算确定反演过程中各网格单元修正量的联合反演方法。在分析比较多种常用速度层析成像算法,总结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联合反演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数据、物理模型数据及现场数据证明此种反演方法的优越性。(5)根据绕射偏移能量叠加原理,将绕射偏移成像反演方法应用于矿井震波CT探测反演成像,并针对绕射纵波、绕射横波、P-SV转换波、SV-P转换波的传播特性,给出了不同波在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中旅行时的详细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数据、物理模型数据的多波反演证明了绕射偏移成像方法收敛性好的优点。(6)根据叠前绕射偏移叠加的原理和特点,探索研究了叠前绕射偏移成像方法对观测系统覆盖区域外异常体的反映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163.1;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国强;海上多波地震处理系统通过鉴定[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年05期

2 ;“地震多波反射法”研究成功[J];铁道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3 包军强,张学强,刘江平,周鸿秋;浅层多波的分离识别与提取[J];物探与化探;1998年05期

4 勾精为;;采用多波勘探提高采区地震能力[J];中国煤田地质;1998年04期

5 张树林,李绪宣,姜立红;多波地震地层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和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9年05期

6 何汉漪,朱宏彰,张树林;海上多波地震在莺歌海盆地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年05期

7 李录明,罗省贤;海上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及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张晓斌,李亚林,唐建侯,杨慧珠,刘洋;利用多波资料检测裂缝[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年04期

9 贺振华,何樵登,黄德济,朱广生,李正文,杨宝俊;多波资料综合解释方法研究的若干进展[J];矿物岩石;1997年04期

10 张树林,姜立红;多波地震地层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和探讨[J];物探与化探;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符志国;刘洋;魏修成;;多波资料属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录明;罗省贤;;多波资料处理及解释方法研究新进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德明;赵鸿儒;;非均匀构造广义多波勘探初步实验研究[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蒋帼阳;曹景忠;耿建华;;储层岩性参数的多波AVO反演[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怀秀;朱国维;彭苏萍;贺志云;;基于双CPU的矿用多波地震仪主机的研制[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於文辉;张丽琴;师学明;王家映;;多波勘探中的陷阱[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广娟;胡天跃;;多波AVO研究与岩性分析[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浩;胡文祥;;激光超声多波成像[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李于民;;多波工程地震勘探——TVR超声综合测强在过江隧道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10 唐金良;黄中玉;徐亦鸣;;多波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气层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谭晔 特约记者 曹莉敏;多波软件“中国芯”[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杨学庆 王玉梅;多波采集实现规模生产[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通讯员 刘斌;攻关多波勘探难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特约记者 谭晔 通讯员 徐荣梅;东方物探首次进行多波勘探[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孙秀娟 马莹莹;“就想为国家找油找气做点贡献”[N];中国石油报;2012年

6 谭晔;多波勘探再解地质难题[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海上多波地震勘探技术[N];科技日报;2004年

8 通讯员 徐荣梅;鄂尔多斯的考验[N];中国石油报;2003年

9 记者 崔茉;“千人计划”引来首只“金凤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陈新;用高科技探求海底奥秘[N];中国矿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中玉;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其在储层描述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宁;多波联合AVA属性提取与油气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孟星浑;多波地震技术在汪家屯火成岩储层裂缝描述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余森林;煤矿回采工作面透射多波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李涛;多波高精度匹配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红星;多波联合应用及同时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杨维;基于叠前数据分析的地震多波Q补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白清云;多波联合属性提取及油气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刘志田;海上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闫惠中;多波联合AVO反演及流体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魏小涵;混沌粒子群多波AVA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8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58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8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