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红层地区缓倾顺层崩塌发育机制与防治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1
【图文】:
引言,2007)。通过对川东红层地区的 227 处崩塌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图 1.1-1),从斜坡结看,顺向坡发育的崩塌共 141 处,占总数量的 62%(其中缓倾顺向坡(30°)共 98 处,占总数的 43%;中陡倾顺向坡(30°至 60°)共 25 处,占总 11%;陡倾顺向坡(60°以上)共 18 处,占总数的 8%),逆向坡发育崩塌,占总崩塌数的 26%;横向坡上共发育崩塌灾害 27 处,占调查总数的 12%;综上可知,川东红层地区崩塌灾害主要发育于顺层斜坡上,其中缓倾顺层斜30°以下)发育崩塌灾害数多达 98 处,占崩塌总数的 43%,所占比例较大。此,本文以川东红层地区缓倾顺层崩塌为研究对象,开展崩塌发育机制与防策研究。
-1技术路线
9图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气象与水文条件(1)气象川东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较舒适,度大,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气温高,光照时间较长,降雨集有长期高温天气,时常会有干旱发生,而秋季时,气温多连晴高温,生,秋季气候较温和,温度多在 20℃一下,雨量较多。以川东地区巴中市为例,该市 1971~2000 年平均降水量 1154.6 mm, 年平均降水量 1068.8mm,1981~2000 年平均降水量 1188mm,表明雨量比1985年以前有所增加,见1971~2000年降雨量年际变化及对比)。最高年份达 1827.5mm(1983 年),最少年份为 796.7mm(1999 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炯;谢忠胜;石胜伟;张涛;韩新强;尹国龙;程英建;;巴河流域平推式崩塌机理研究及防治思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6年10期
2 董国明;杨春光;于孝民;;四川省南江县李家寨危岩特征与防治研究[J];地质装备;2015年04期
3 吕乔森;董玮玮;;阿勒泰骆驼峰景区崩塌灾害特征与防治措施研究[J];水利学报;2015年S1期
4 唐红梅;周云涛;陈洪凯;廖云平;;地下工程爆破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2015年02期
5 王凌芬;刘飞;胡伏生;王文霞;;四川巴州崩塌危岩发育特征[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4年04期
6 何思明;王东坡;吴永;欧阳朝军;;崩塌滚石灾害的力学机理与防治技术[J];自然杂志;2014年05期
7 王忠福;何思明;李秀珍;;西藏樟木后山危岩崩塌颗粒离散元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14年S1期
8 李江;许强;胡泽铭;易靖松;张群;;红层缓倾角土质滑坡发育环境、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2期
9 黄始琪;董树文;黄德志;施炜;王显莹;李国明;张进富;;大巴山燕山期陆内造山地质流体活动特征[J];地球学报;2014年01期
10 王瑞瑞;许志琴;梁凤华;;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数值模拟的证据[J];地质学报;201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卫华;高陡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运动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霞;青海省玉树州典型崩塌变形破坏模式与过程分析[D];长安大学;2016年
2 申通;汶川地震震中区斜坡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朱亮;巴中黑山坡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及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分析[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李旭;三峡库区四方碑滑坡预报判据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袁志辉;延长县崩塌的数值模拟和运动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王智猛;红层泥岩土及其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与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60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