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轴应力条件下页岩力学特性及渗透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8 05:56
本论文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实验研究、数据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性地开展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页岩力学特性及渗透机理研究。首先完成了一系列页岩基础物理力学性质实验;然后利用“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实验系统”实验装置,进行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不同中间主应力、不同层理方向的加卸载渗流实验和不同中主应力系数、不同气体压力梯度的加载渗流实验;最后利用以有限单元法为基础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真三轴应力条件下中间主应力ζ2加载路径下的页岩流固耦合进行了数值模拟。综合以上实验研究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该页岩的单轴抗压强度(UCS)为98.33 MPa。在氮气吸附法孔隙实验中,页岩属于IV型等温线、H3型滞后环,BET比表面积为9.92 m2/g。该页岩平均孔径为16.84 nm,且具有纳米级孔隙分布范围广,非均一性强的特点。在压汞法孔隙实验中,该页岩纳米级孔隙发育,孔径主要分布在10~220 nm之间。试件中10~100nm孔隙占比约为60%;101~...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力与层理方向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应力与压力梯度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页岩渗流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实验系统与页岩物理力学性质
2.1 概述
2.2 实验系统
2.3 页岩物理力学性质
2.3.1 页岩试件样品与制备
2.3.2 页岩单轴抗压强度
2.3.3 氮气吸附法页岩孔隙实验
2.3.4 压汞法页岩孔径分布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中间主应力与层理方向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
3.1 概述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页岩变形与渗透特性分析
3.3.2 页岩渗透率对中间主应力的敏感性分析
3.3.3 页岩在中间主应力加卸载过程中的损伤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主应力系数与压力梯度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
4.1 概述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中主应力系数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
4.3.2 页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OMSOL的页岩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COMSOL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
5.3 控制方程
5.3.1 达西渗流控制方程
5.3.2 页岩变形平衡方程
5.3.3 基于有效应力的页岩渗透率模型
5.4 页岩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5.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4.2 模型定解条件与物性参数
5.4.3 数值模拟结果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本文编号:4044428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力与层理方向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应力与压力梯度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页岩渗流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实验系统与页岩物理力学性质
2.1 概述
2.2 实验系统
2.3 页岩物理力学性质
2.3.1 页岩试件样品与制备
2.3.2 页岩单轴抗压强度
2.3.3 氮气吸附法页岩孔隙实验
2.3.4 压汞法页岩孔径分布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中间主应力与层理方向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
3.1 概述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页岩变形与渗透特性分析
3.3.2 页岩渗透率对中间主应力的敏感性分析
3.3.3 页岩在中间主应力加卸载过程中的损伤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主应力系数与压力梯度对页岩力学和渗透特性的影响
4.1 概述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中主应力系数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
4.3.2 页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OMSOL的页岩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COMSOL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
5.3 控制方程
5.3.1 达西渗流控制方程
5.3.2 页岩变形平衡方程
5.3.3 基于有效应力的页岩渗透率模型
5.4 页岩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5.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4.2 模型定解条件与物性参数
5.4.3 数值模拟结果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本文编号:4044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044428.html
上一篇:辽东半岛早白垩世早期高分异花岗伟晶岩成因与构造背景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