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先进技术综述
发布时间:2021-07-30 11:44
热力发电厂余热资源丰富,且存在锅炉烟气排入大气环境导致的"白羽"现象。为此,国内外学者对烟气余热利用展开了大量研究,其中吸收式热泵作为余热驱动的能级提升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区域集中供热和供冷领域。针对目前余热回收领域中应用的回热、多效、多级和压缩–吸收复合的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综述,并提出一种由双级吸收热泵、升温型压缩吸收耦合热泵和三级烟气换热器组成的烟气余热全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基于烟气余热能量梯级利用原理,将烟气由145℃降为40℃以下,同时制取70℃以上的一次热网供暖热水,有效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白羽"现象的产生。
【文章来源】:发电技术. 2020,41(03)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太阳能开式吸收循环
基础的GAX循环吸收式热泵运行时,存在GAXG与GAXA之间热量不匹配现象,使得GAX循环吸收式热泵受到很大限制。陈光明等[30]提出在GAX循环基础上进行改进,在蒸发器与溶液冷却器之间接入一个压缩机,使一部分制冷剂直接经压缩机升温升压后进入溶液冷却吸收器,强化换热能力,减少热量不匹配现象。模拟分析表明:改进后的GAX循环系统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可达到传统GAX循环COP的1.3倍,制冷温度越低,性能越好,但对换热器的换热温差要求较高,大换热温差会导致改进GAX循环性能显著下降。
韩崇巍等[31]分析了上述情况的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如图3所示。从吸收器流出的稀溶液会分别流入高温发生器和低温发生器,高温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作为热源供给低温发生器使用,高温发生器与低温发生器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中混合冷凝。研究表明:当流入低压发生器溶液逐渐增加,低压发生器换热量会逐渐增加,高压发生器换热量会逐渐减小,机组的COP会降低,其制冷循环效果与单效吸收循环相似。对于这种模式,双效热泵的溶液配比对系统效率有很大的影响。韩静等[32]在文献[3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在蒸发器和吸收器之间设置一个加压设备,使流入吸收器的水蒸气压力增加,吸收器中的稀溶液浓度会下降,使机组的放气范围增大,从而提高机组COP。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燃气分布式能源站余热深度利用技术方案研究[J]. 刁培滨,徐静静,余莉,江婷,刘广宇,胡永锋. 华电技术. 2019(12)
[2]热电联产机组集成热泵实现热电解耦的潜力与能耗特性分析[J]. 刘忠秋,张国柱,邱寅晨,张钧泰,王珊,刘明. 发电技术. 2019(03)
[3]基于供热负荷的吸收式热泵供热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J]. 胡乔良,李伟,郜宁,刘伟,林翔. 汽轮机技术. 2019(03)
[4]单效与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比较分析[J]. 赵迪,赵武臣. 自动化应用. 2019(06)
[5]回收电厂余热的新型吸收式热泵系统[J]. 洪文鹏,何建军.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9(03)
[6]生物质锅炉烟气超低排放——脱硝(协同消白)技术研究[J]. 王小飞,冯丽军. 广西节能. 2019(01)
[7]吸收式热泵技术在燃气供热厂烟气余热深度回收中的应用[J]. 孔祥渠,孙振国,韩毅. 区域供热. 2018(03)
[8]热力发电厂空压机余热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J]. 苏利辉. 浙江电力. 2018(04)
[9]国内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新进展[J]. 王磊,童家麟,吕洪坤,李剑. 浙江电力. 2018(02)
[10]耦合吸收式热泵机组变工况分析[J]. 郭中旭,戈志华,赵世飞,杨志平. 热能动力工程. 2018(02)
博士论文
[1]中低温余热驱动的正逆耦合循环系统集成研究[D]. 陈宜.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7
硕士论文
[1]热功复合驱动热泵循环性能研究[D]. 王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5
[2]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传热系数的研究[D]. 杨双博.太原理工大学 2015
[3]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春青.合肥工业大学 2014
[4]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D]. 杨燕燕.大连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11342
【文章来源】:发电技术. 2020,41(03)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太阳能开式吸收循环
基础的GAX循环吸收式热泵运行时,存在GAXG与GAXA之间热量不匹配现象,使得GAX循环吸收式热泵受到很大限制。陈光明等[30]提出在GAX循环基础上进行改进,在蒸发器与溶液冷却器之间接入一个压缩机,使一部分制冷剂直接经压缩机升温升压后进入溶液冷却吸收器,强化换热能力,减少热量不匹配现象。模拟分析表明:改进后的GAX循环系统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可达到传统GAX循环COP的1.3倍,制冷温度越低,性能越好,但对换热器的换热温差要求较高,大换热温差会导致改进GAX循环性能显著下降。
韩崇巍等[31]分析了上述情况的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如图3所示。从吸收器流出的稀溶液会分别流入高温发生器和低温发生器,高温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作为热源供给低温发生器使用,高温发生器与低温发生器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中混合冷凝。研究表明:当流入低压发生器溶液逐渐增加,低压发生器换热量会逐渐增加,高压发生器换热量会逐渐减小,机组的COP会降低,其制冷循环效果与单效吸收循环相似。对于这种模式,双效热泵的溶液配比对系统效率有很大的影响。韩静等[32]在文献[3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在蒸发器和吸收器之间设置一个加压设备,使流入吸收器的水蒸气压力增加,吸收器中的稀溶液浓度会下降,使机组的放气范围增大,从而提高机组COP。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燃气分布式能源站余热深度利用技术方案研究[J]. 刁培滨,徐静静,余莉,江婷,刘广宇,胡永锋. 华电技术. 2019(12)
[2]热电联产机组集成热泵实现热电解耦的潜力与能耗特性分析[J]. 刘忠秋,张国柱,邱寅晨,张钧泰,王珊,刘明. 发电技术. 2019(03)
[3]基于供热负荷的吸收式热泵供热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J]. 胡乔良,李伟,郜宁,刘伟,林翔. 汽轮机技术. 2019(03)
[4]单效与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比较分析[J]. 赵迪,赵武臣. 自动化应用. 2019(06)
[5]回收电厂余热的新型吸收式热泵系统[J]. 洪文鹏,何建军.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9(03)
[6]生物质锅炉烟气超低排放——脱硝(协同消白)技术研究[J]. 王小飞,冯丽军. 广西节能. 2019(01)
[7]吸收式热泵技术在燃气供热厂烟气余热深度回收中的应用[J]. 孔祥渠,孙振国,韩毅. 区域供热. 2018(03)
[8]热力发电厂空压机余热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J]. 苏利辉. 浙江电力. 2018(04)
[9]国内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新进展[J]. 王磊,童家麟,吕洪坤,李剑. 浙江电力. 2018(02)
[10]耦合吸收式热泵机组变工况分析[J]. 郭中旭,戈志华,赵世飞,杨志平. 热能动力工程. 2018(02)
博士论文
[1]中低温余热驱动的正逆耦合循环系统集成研究[D]. 陈宜.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7
硕士论文
[1]热功复合驱动热泵循环性能研究[D]. 王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5
[2]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传热系数的研究[D]. 杨双博.太原理工大学 2015
[3]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春青.合肥工业大学 2014
[4]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D]. 杨燕燕.大连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11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31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