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甲醇柴油燃烧特性试验与仿真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乳化甲醇柴油燃烧特性试验与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乳化油 甲醇 (FT)柴油 燃烧 排放 喷油参数
【摘要】:甲醇因其清洁,高效和来源广泛等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内燃机最有潜力的代用燃料之一。柴油机燃用甲醇最简单的方式是微乳化法。微乳化油是一种节能、环保燃料,尤其在能源紧缺、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微乳化油的作用越显重要。本文依据微乳化原理,用甲醇分别与0#柴油和FT柴油配制出不同比例微乳化油,研究了不同油品的燃烧特性。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优化了微乳化油的配方及其工艺。基于微乳化理论,分析了不同乳化剂的乳化效率,分别配制了0#系列和FT系列各4种微乳化油。 2)研究了微乳化油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1)0#系列微乳化油中,低负荷时,微乳化油的缸压峰值有所下降,平均下降了4.1%,高负荷时微乳化油的缸压峰值升高,平均上升了3.8%;(2)FT系列的微乳化油中,相比FT柴油,微乳化油主燃期缩短,微乳化油的缸压峰值、放热率峰值、压力升高率和加速度峰值升高,其中缸压峰值最大升高了8.9%,压力升高率和加速度峰值最大分别升高了49.9%和117.3%。 3)研究了微乳化油的动力性及排放性。在不改变发动机参数的前提下,,微乳化油的功率和转矩有所下降,其中FT系列微乳化油比0#系列的动力性有所下降;相比基础油,微乳化油的NOX排放量有所下降,0#系列和FT系列分别平均下降了21.1%和9.1%,NMHC排放量上升,soot排放有较大降幅,0#系列和FT系列分别平均下降了67.1%和92.3%,甲醛和乙烯排放有较大上升,且FT系列微乳化油的比0#系列的NOX、soot、甲醛排放有大幅度降低;燃用微乳化油时,如果甲醇的含量越多,则甲醇和乙醇的排放量越多。 4)基于FIRE软件研究了M10在不同的喷油参数下的排放情况。经过仿真分析,随着喷油提前角(原机±2°CA)的增大,NOX生成速率大大加快;soot排放质量分数逐渐降低。
【关键词】:微乳化油 甲醇 (FT)柴油 燃烧 排放 喷油参数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前言10-11
- 1.2 甲醇和 FT 柴油的特点11-13
- 1.2.1 甲醇在柴油机上应用的特点11-12
- 1.2.2 FT 柴油的特性12-13
- 1.3 柴油机燃用甲醇的方法13-14
- 1.4 微乳化油技术14
- 1.4.1 微乳化油的概念14
- 1.4.2 微乳化油技术的特点14
- 1.5 微乳化甲醇柴油研究现状14-15
- 1.6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和内容15-18
- 第二章 微乳化油的制备18-30
- 2.1 燃料混合理论基础18-19
- 2.1.1 表面吉布斯能和表面张力18
- 2.1.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18-19
- 2.2 微乳液机理19-20
- 2.2.1 乳状液19-20
- 2.2.2 乳状液的形成20
- 2.3 微乳液及其形成机理20-21
- 2.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21-22
- 2.4.1 微乳化剂的复配22
- 2.5 微乳化甲醇柴油的制备22-26
- 2.5.1 微乳液的最佳 HLB 值确定22-24
- 2.5.2 微乳化剂乳化效率分析24-26
- 2.6 微乳化油的制备26-28
- 2.7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微乳化油的燃烧过程分析30-48
- 3.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30-31
- 3.1.1 试验用柴油机30
- 3.1.2 主要测试设备30-31
- 3.1.3 试验方法31
- 3.2 燃烧过程分析31-46
- 3.2.1 主燃烧持续期分析32-33
- 3.2.2 缸内压力分析33-37
- 3.2.3 压力升高率分析37-40
- 3.2.4 压力升高加速度分析40-43
- 3.2.5 瞬时燃烧放热率分析43-46
- 3.3 本章小结46-48
- 第四章 燃用微乳化油对发动机动力和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48-64
- 4.1 动力性分析48-49
- 4.2 常规排放性分析49-56
- 4.2.1 CO 排放分析49-51
- 4.2.2 NO_X排放分析51-53
- 4.2.3 NMHC 排放分析53-55
- 4.2.4 碳烟排放分析55-56
- 4.3 非常规排放物分析56-62
- 4.3.1 甲醛排放分析56-58
- 4.3.2 甲醇排放分析58-60
- 4.3.3 乙醇排放分析60-61
- 4.3.4 乙烯排放分析61-62
- 4.4 本章小结62-64
- 第五章 M10 微乳化油的仿真研究64-78
- 5.1 FIRE 软件简介64
- 5.2 模型的建立及验证64-68
- 5.2.1 M10 微乳化油的 C、H、O 原子数计算64-65
- 5.2.2 燃烧室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65-66
- 5.2.3 计算模型的确定66-68
- 5.2.4 计算模型校验68
- 5.3 喷油提前角对数值模拟参数的影响68-76
- 5.3.1 喷油提前角对燃料浓度场的影响69-71
- 5.3.2 喷油提前角对缸内温度场的影响71-73
- 5.3.3 NO_X浓度场73-75
- 5.3.4 Soot 浓度场75-76
- 5.4 本章小结76-7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8-80
- 6.1 全文总结78-79
- 6.2 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永凯;袁银男;孙振宇;陈黎君;;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羰基排放物检测方法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1年01期
2 胡福田;于新;;甲醇—柴油微乳化液配方研制[J];广东化工;2007年09期
3 张心亚,孙志娟,黄洪,蓝仁华,陈焕钦;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5年04期
4 姚春德;朱晶宇;夏琦;李旭聪;韩伟强;;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甲醛排放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5 王辉,徐国强,楚宜民,海本涛,景劲松;柴油机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谢洁,王锡斌,卢红兵,蒋德明;柴油-甲醇微乳化燃料的制备及燃烧特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4年02期
7 黄勇成;周龙保;王尚学;潘克煜;;柴油机燃用F-T柴油与0号柴油混合燃料时的性能与排放[J];内燃机工程;2007年03期
8 林在犁;巫波;刘清泉;;本世纪我国内燃机燃料的发展分析[J];内燃机;2009年06期
9 姚春德;彭红梅;刘义亭;李帅;;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尾气中甲醛排放特性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8年03期
10 黄淼淼;宋冬灵;;微乳液技术及其在制备纳米颗粒上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凤华;费托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制备和性能研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8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4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