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渤海海域第三系层序地层模式及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发布时间:2020-05-07 18:28
【摘要】:地震资料的多解性使高投入、高风险、少井的渤海海域油气勘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储层预测。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适应这种形势而产生,其主旨是在少井区建立以地质控砂模式为指导,与构造、层序演化紧密结合的具有针对性的地质、地震一体化的储层预测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地震资料多解性,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为渤海海域油气勘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地震地层学到层序地层学再到时下兴起的地震沉积学,地震勘探技术始终和地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但近年来由于层序地层学的全面推广、精细化研究以及三维地震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两者的结合有所滞后,并导致种种问题和误区。要清除这些误区,需要把区域地质条件、层序地层研究与地震研究更深层次的结合。 在对渤海海域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地质条件变化及其与沉积砂体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中提出了沉积砂体特征的时、空、源动态控制的地质模式,即:砂体特征受控于物源的供给与分配在时间(层序位置)和空间(古地貌)的动态变化,时间因素(层序)、空间因素(古地貌)和物源因素的相互配置关系决定了砂体特征。动态物源控制砂体规模及其变化;层序演化控制砂体内部构型、连通性差异;古地貌变迁控制各砂体间垂向叠置关系。 少井区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通过时、空、源控砂模式分析预测砂体的可能特征与围岩背景,再与地震结合明确特定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在研究这些响应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储层预测。首先是从层序研究的角度明确不同层序位置的砂体特征及与泥岩的关系,并通过正演明确这种关系导致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从沉积研究的角度明确不同微相组合的阻抗关系及地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地震方法对目的砂体进行预测、刻画、描述。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富砂区预测、砂体尖灭线刻画和砂体描述。 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通过地质研究明确背景,结合地震选择方法为解决少井条件下储层预测提供了一条富有成效的研究之路。该技术在锦州25-1和渤中3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两个地区油田的发现与评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文】:

模式图,地震属性图,沉积相图,地震相图


、频率特征的综合反应。宏观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参数对地震层序单元进描述,从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和构造、横向关系、上下边界性质、振幅、率、连续性等地震参数方面寻找各个单元的特征分布。然后,综合运用地质、井和地震资料,特别是岩芯资料,以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考虑古地理背景,机地将地震相转换成相应的沉积相(徐怀大,1997)。.2.3 三维地震时代—层序地层学与地震属性进行沉积体预测.2.3.1 层序地层学、地震属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自 20 世纪 70 年代 Vail 等人创立层序地层学以来,经过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识和实践,,层序地层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国外应用较多的主要为 Exxon司的沉积层序、Galloway 的成因层序和 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三种海相层序概模式(Jervey,1998;Posamentier,1992,1988.;Haq,1988;Wagoner,1988,990;Galloway,1986,1989;Cross,1993,1996)。

地层图,对比图,岩性测井,相位转换


图 2-2 90°相位转换前后岩性测井与地震同相轴对应关系的对比图 2-3 时间、沿层、地层 3 种切片的比较 渤海少井勘探储层预测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海新近系由于地层埋深浅,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高,新近系的勘探性的发展。新近系储层的预测主要是依靠地球物理技术。范廷恩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31.4;P7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允孚,覃建雄;沉积学发展现状与前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李思田,杨士恭,林畅松;论沉积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和基本建造单元[J];沉积学报;1992年04期

3 薛良清;成因层序地层学的回顾与展望[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4 程日辉,王璞s

本文编号:2653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3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b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