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架海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来源与海—气通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9:07
【摘要】:挥发性卤代烃(VHCs, Volatile halocarbon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VHCs既有人为来源,也有天然来源。海洋在挥发性卤代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气界面层是VHCs交换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主要的源汇区。而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比较复杂,可能是大气中VHCs的源区。研究这些海洋环境中VHC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在全球尺度上准确估算海洋对大气中VHCs的贡献和对未来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陆架海—东海、黄海和渤海为研究目标,从海水和大气两方面入手,对海水中VHCs的浓度分布特征、时空变化、影响因素、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近海大气中VHCs的浓度水平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参考国内外文献,基于大气采样罐和三级预浓缩仪-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系统在实验室改进了海洋大气中VHCs的分析方法,其方法检出限为0.5-4.2pptv,精密度为1-6%,准确度为4-10%。该方法与国外同类方法相当,为中国近海海洋大气中VHCs的分析测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于2011年3月至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至11月(秋季)和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冬季)对东海、南黄海海域5种VHCs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东海、南黄海表层海水中CHCl3、C2HCl3、C2Cl_4、CHBr2Cl和CHBr_3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62.45(24.6-361.2)、29.67(5.22-72.04)、14.55(1.71-38.90)、44.29(1.44-242.81)和134.62(57.46-512.37)pmol L~(-1);夏季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51.96(15.85-129.04)、10.85(1.70-78.30)、9.47(3.15-29.45)、27.11(6.94-90.20)和57.63(28.46-90.41)pmol L~(-1);秋季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63.91(24.63-361.23)、28.46(1.82-85.77)、21.04(9.85-89.3)、20.92(7.98-59.89)和75.91(0.04-537.04)pmol L~(-1);冬季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33.50(6.77-275.58)、35.06(5.30-83.15)、9.86(0.96-40.06)、16.10(10.18-65.22)和19.84(2.99-80.61)pmol L~(-1)。由此看出,东海、南黄海5种VHCs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除C2HCl3外,其他4种VHCs浓度春秋高、冬季最低。这与长江径流的输入、海洋浮游植物的季节性消长以及东海、南黄海海域复杂的水团变化有关。东海、南黄海5种VHCs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到沿岸径流(如长江冲淡水)和高温高盐黑潮水系及其分支的影响,各季节5种VHC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大致相似,即东海、南黄海5种VHCs的浓度分布总体表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趋势,但是每一个季节每一种VHCs又呈现出各自一定的特征。春秋季节垂直断面的分布研究表明,不同VHCs浓度垂直分布不同,,同种VHCs在不同季节其垂直分布不同,总体上最大浓度均出现在上层混合层。另外,春季和秋季东海海水中5种VHCs的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周日变化,呈现双峰特征。5种VHCs浓度最氋值出现在中午前后,可能与生物生产和光化学来源有关,而在夜间的较氋值可能是呼吸作用、浮游动物摄食及潮汐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现场的风速和表层海水的VHCs浓度,利用LissMerlivat公式(LM86)和Wanninkhof公式(W92)分别计算了5种VHCs的海-气通量。受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如风速)的影响,东海、南黄海5种VHCs海-气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较高的VHCs浓度和冬季较大的风速对VHCs海-气通量贡献较大。海-气的计算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节调查期间东海、南黄海是大气中CHCl_3、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的源。 3.于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对中国东海表层海水和PN断面不同深度海水中4种VHCs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CHCl_3、C_2HCl_3、C_2Cl_4和CHBr_3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23.04(6.04-107.81)、18.18(10.67-32.35)、3.72(0.39-9.77)和24.33(13.44-33.01)pmol L~(-1)。4种VHCs浓度水平分布总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趋势;PN断面4种VHCs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上混合层(50m以浅)。4种VHCs浓度的分布总体上受到长江冲淡水、黑潮水及生物活动的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_2HCl_3与C_2Cl_4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推测二者存在相似的来源;CHBr_3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推测CHBr_3分布受到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在调查区内CHBr_3可能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海-气通量估算表明冬季调查海域是大气中CHCl_3、C_2HCl_3和CHBr_3的源。 4.于2010年11月27日-12月10日对中国东海表层海水和PN断面不同深度海水中6种VHCs浓度分布、来源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CHCl_3、C_2HCl_3、C_2Cl_4、CCl_4、CH3CCl_3和CHBr_3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16.90(0.40-62.92)、16.27(2.78-83.33)、2.40(0.39-9.33)、32.29(19.72-57.68)、1.70(0.39-8.73)和17.11(4.33-34.46)pmol L~(-1)。除C_2HCl_3外,其他5种VHCs浓度分布大致呈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趋势。研究发现CCl_4和CH_3CCl_3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而CHCl_3、C_2HCl_3、C_2Cl_4和CHBr_3主要受陆源输入和生物释放的共同作用。6种VHCs浓度垂直分布比较复杂,最大值均出现在0-100m水体。调查期间CHCl_3、C_2HCl_3、C_2Cl_4和CHBr_3海-气通量分别为21.08、29.94、2.05和35.50nmolm-2d-1,表明东海是大气中CHCl_3、C_2HCl_3、C_2Cl_4和CHBr_3的源。 5.于2012年5月对南黄海大气中8种VHCs的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黄海大气中CH_3Cl、CH_3Br、C_2HCl_3、C_2Cl_4、CH_3CCl_3、CCl_3F (CFC-11)、CCl2FCClF2(CFC-113)和CCl2FCF3(CFC-114)的大气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606.1(412.0-870.6)pptv、16.0(9.9-22.1)pptv、27.3(9.5-52.6)pptv、29.5(10.7-49.0)pptv、9.1(5.8-14.3)pptv、225.1(213.5-233.7)pptv、77.1(69.0-87.9)pptv和18.8(16.7-24.2)pptv。近岸陆源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是南黄海大气中VHCs的重要来源。我们的结果表明CH_3Cl、CH_3Br和CFCs在山东半岛海域存在较强的来源。CH_3CCl_3、CFC-11和CFC-113浓度显著低于全球大气浓度平均值,表明目前三种化合物的利用逐渐被废除;而C_2HCl_3和C_2Cl_4浓度显著高于全球大气浓度平均值,表明二者仍被大量使用。 6.于2012年5月和11月对北黄海、渤海表层海水中5种VHCs浓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春季北黄海、渤海表层海水中CHCl_3、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402.62(63.06-926.72)、18.99(3.65-34.21)、12.61(0.84-28.29)、4.00(0.96-11.28)和20.62(3.29-79.87)pmolL~(-1);秋季浓度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189.13(11.31-310.99)、55.69(17.46-136.54)、41.11(2.67-78.00)、20.35(5.12-53.65)和46.18(15.86-94.54)pmol L~(-1)。由此可见,北黄海、渤海表层海水中5种VHCs的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CHCl_3浓度春季高于秋季,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浓度则是秋季高于春季,VHCs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与陆源径流和浮游植物释放的相对贡献有关。研究表明,春季CHCl_3的来源主要为陆地径流输入;而秋季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的来源主要为陆地径流输入和生物释放的共同作用。春秋季节北黄海、渤海表层海水5种VHCs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由于调查海域为封闭和半封闭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严重,加上不同VHCs来源强度不同,因此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分布特征。如春秋季,5种VHCs浓度氋值区出现在辽东半岛西南侧海域、黄河口海域和山东半岛西北部及东部海域等。原因可能是近岸地区经济和工业发达,人口密集,海上交通及人类活动频繁。相关性研究表明,秋季CHBr_2Cl与叶绿素a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VHCs与叶绿素a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春秋季节浮游植物生物量不是控制北黄海、渤海VHCs浓度的主要因素。春季CHBr_2Cl与温度的相关关系表明其分布与温度有关。C_2HCl_3和C_2Cl_4以及CHBr_2Cl和CHBr_3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分别存在相似的来源或者去除途径。根据现场的风速和表层海水VHCs浓度,利用LissMerlivat公式(LM86)和Wanninkhof公式(W92)分别计算了海水5种VHCs海-气通量。结果表明:春秋季节北黄海、渤海是大气中CHCl_3、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的源。5种VHCs海-气通量受到表层海水VHCs浓度以及风速的影响。 7.东海、黄海和渤海海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特别在初级生产力、水团变化、陆源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渤海、北黄海CHCl_3、C_2HCl_3和C_2Cl_4的年平均浓度高于东海、南黄海的年平均值;而CHBr_2Cl和CHBr_3的年平均浓度低于东海、南黄海的年平均值。VHCs海-气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东海、南黄海、北黄海及渤海海域VHCs的海-气通量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和季节性差异。根据VHCs年平均通量和东海、南黄海的海域面积,初步估算出东海、南黄海CHCl_3、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释放量分别为0.45Gg Cl yr~(-1),0.17Gg Cl yr~(-1),0.12Gg Cl yr~(-1),0.23Gg Br yr~(-1)和0.71Gg Br yr~(-1)。虽然东海、南黄海只占到全球海洋面积的0.27%,而其向大气中释放的CHCl_3、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却分别占全球海洋CHCl_3、C_2HCl_3、C_2Cl_4、CHBr_2Cl和CHBr_3年释放总量的1.4%,8.5%,6%,5%和0.8%。当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该释放量与实际释放量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由于东海和黄海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陆架区之一,此研究结果表明陆架、近岸海域虽然只占到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小部分,但对全球海洋释放的Cl和Br贡献很大。
【图文】:
但是进入夏季浓度开始降低。Moore(2指出,由于C2HCl3和C2Cl4较短的大气寿命,的季节变化,且最大浓度出现在冬季。的海-气通量Cs 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s 的一个主要的除去途径。从全球变化的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计算 VHCs 的海-气气候变暖的贡献。目前大气中痕量气体在海s and Slater(1974)提出的双层滞膜模型,气之间的液-气界面为一双层膜(液膜和气膜合均匀的;(2)气体交换的主要阻滞来自于
图 2-1 吹扫-捕集法测定海水中 VHCs 的装置示意图1. 氮气;2. 脱氧管;3. 分子筛吸附管;4. 吹扫气开关阀;5. 吹扫气流量调节器(30-100 min-1);6.流量调节阀;7.压力表;8.流量调节管;9. 干燥管(Mg(ClO4)2);10. 干燥管(C附剂);11. 玻璃气提室;12. 加热套;13. 温控仪;14. 水样注样口;15. 加热脱附开关6. 捕集管;17. 冷阱、加热盒;18. 放空开关阀;19. 进样切换阀;20. 排液口。.2.1 仪器与试剂1)安捷伦 6890N 气相色谱仪,微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以及气体进样通阀(美国安捷伦公司)。数据记录和处理采用 G2070 化学工作站(美国捷伦公司)2)吹扫-捕集装置(实验室自行设计) 3 ) VHCs 标 准 样 品 : 氯 仿 ( CHCl3/CH3OH , 5.88 mg/L) 、 三 氯 乙 (C2HCl3/CH3OH,1.06 g/L)、四氯乙烯(C2Cl4/CH3OH, 1 g/L)、四氯化(CCl4/CH3OH,0.5 mg/L)、三氯乙烷(CH3CCl3/CHOH,1 g/L)、二氯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4
【图文】:
但是进入夏季浓度开始降低。Moore(2指出,由于C2HCl3和C2Cl4较短的大气寿命,的季节变化,且最大浓度出现在冬季。的海-气通量Cs 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s 的一个主要的除去途径。从全球变化的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计算 VHCs 的海-气气候变暖的贡献。目前大气中痕量气体在海s and Slater(1974)提出的双层滞膜模型,气之间的液-气界面为一双层膜(液膜和气膜合均匀的;(2)气体交换的主要阻滞来自于
图 2-1 吹扫-捕集法测定海水中 VHCs 的装置示意图1. 氮气;2. 脱氧管;3. 分子筛吸附管;4. 吹扫气开关阀;5. 吹扫气流量调节器(30-100 min-1);6.流量调节阀;7.压力表;8.流量调节管;9. 干燥管(Mg(ClO4)2);10. 干燥管(C附剂);11. 玻璃气提室;12. 加热套;13. 温控仪;14. 水样注样口;15. 加热脱附开关6. 捕集管;17. 冷阱、加热盒;18. 放空开关阀;19. 进样切换阀;20. 排液口。.2.1 仪器与试剂1)安捷伦 6890N 气相色谱仪,微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以及气体进样通阀(美国安捷伦公司)。数据记录和处理采用 G2070 化学工作站(美国捷伦公司)2)吹扫-捕集装置(实验室自行设计) 3 ) VHCs 标 准 样 品 : 氯 仿 ( CHCl3/CH3OH , 5.88 mg/L) 、 三 氯 乙 (C2HCl3/CH3OH,1.06 g/L)、四氯乙烯(C2Cl4/CH3OH, 1 g/L)、四氯化(CCl4/CH3OH,0.5 mg/L)、三氯乙烷(CH3CCl3/CHOH,1 g/L)、二氯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建平;浙江近海上升流区冬季水文结构的初步分析[J];东海海洋;1986年03期
2 钱晓荣,董毛毛,丁成;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挥发性卤代烃[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2年03期
3 杨桂朋;陆小兰;宋贵生;王晓蒙;;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氯甲烷和溴甲烷[J];分析化学;2010年05期
4 夏综万;郭炳火;;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顶端附近水域的冷水现象及上升流[J];黄渤海海洋;1983年01期
5 王保栋,刘峰,战闰;黄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评述[J];黄渤海海洋;2001年02期
6 张志欣;乔方利;郭景松;于非;;渤海南部沿岸水运移及渤黄海水体交换的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7 王保栋;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其营养盐的输运[J];黄渤海海洋学报;1998年02期
8 王保栋,王桂云,郑昌洙,梁东范;南黄海冬季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J];黄渤海海洋;1999年01期
9 王延松,万冬梅;渤海海岸带(辽宁段)浮游生物状况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4年04期
10 徐韧,洪君超,王桂兰,沈z
本文编号:2676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764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