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MITgcm模式在中国近海环流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22 18:04
【摘要】: 为了研究中国近海环流及其与外海大洋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MITgcm建立了一个变网格全球大洋环流模式。模式在南海和渤、黄、东海及日本海为高分辨率(1/6°),在全球其他区域为低分辨率(2°)。与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和黑潮的测流资料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良好。 利用模拟结果计算了通过中国近海各开边界的体积、热、盐输运量的各月和全年平均值。所得结果与已有的基于观测所得的体积输运估计值有良好的一致性。东海黑潮的体积和热盐输运值分别为23.27Sv,1.96PW和805.49Gg/s。其中西表岛至冲绳水道的输运量只占总量的2.6%。结果显示南海为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的重要通道。热平衡计算表明,大气从渤、黄、东海获得净热通量,其值为0.02PW,南海地区则是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热量,值约为0.03PW。 利用模拟结果研究了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及其季节变化。黑潮得到了较好的再现。黑潮主要通过台湾至西表岛水道进入东海,在吐噶喇海峡流出东海。其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台湾-对马-津轻暖流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再现。台湾暖流主要来源于台湾海峡海流和黑潮入侵,并具有季节变化。其中台湾海峡来水在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对马暖流存在三个来源,分别为台湾暖流、济州岛西侧黄海水和黑潮。它们的贡献随季节变化各有不同。台湾暖流所占部分在冬、秋季贡献较弱,且主要集中在次表层,在夏季较强。济州岛西侧黄海水部分则在冬季最强,夏季较不明显。黄海夏季环流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有一定出入,说明如何将MITgcm模式更好的利用在黄海环流的模拟中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基于模拟结果讨论了南海的环流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全年均有太平洋水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夏季表层的入侵较弱。南海北部附近全年都存在气旋式流圈。夏季南海南部反气旋式流圈、越南离岸流和冬季的南海南部气旋流圈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垂直结构上,中层环流与上层环流结构并不相同,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
【图文】:

MITgcm模式在中国近海环流研究中的应用


魏泽勋等[12]

长江冲淡水,模式,上升流,长江口


岸低盐水团对诸如风应力之类的外界强迫反应更为敏感。风应力、潮流和台湾暖流等通过影响沿岸低盐水团而间接影响冬季东中国海沿岸上升流,在其生成上起次要作用(图1.2)。Lü et al.[60](2006)利用浪潮耦合模式具体研究了长江口上升流的生成机制,其采用的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在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模式结果显示长江口上升流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潮流和风场强迫都对长江口的上升流的形成和维持有影响。图1.2 (a)模式得到的标准结果 (b)去掉长江冲淡水之后的结果 图中等值线为10m层上升流的流速(10-5ms-1)黑潮作为北太平洋的强西边界流,对我国近海环流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数值模拟已成为黑潮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拉格朗日环流理论[33,61],(2)改进逆方法和改进动力计算方法[32,,62],(3)三维诊断、半诊断及预报模式[63,64]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亓晨;刘宇迪;刘建强;郎丰旺;;南海声速跃层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11年03期

2 王迎宾;俞存根;郑基;陈小庆;宁平;;舟山渔场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生物学特性及其季节变化[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3 晨曦;于江华;王晓东;赵阳国;王纯杰;;黄海北部海域沉积物反硝化细菌数量及反硝化速率的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2011年06期

4 赵俊虎;封国林;张世轩;孙树鹏;;近48年中国的季节变化与极端温度事件的联系[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5 闫丽;任景玲;罗建;吴莹;周锋;郝锵;刘素美;;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6 赵文;魏洪祥;郭凯;;2006—2007年大连大窑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徐翔麟;;人的四季[J];西部资源;2011年02期

8 鲍毅新;张龙龙;孙波;魏德重;沈良良;;舟山群岛春秋季獐栖息地的生态特征[J];兽类学报;2011年03期

9 张志强;邱奉同;王德华;;长爪沙鼠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及能量学代价的性别和季节差异[J];兽类学报;2011年03期

10 赵勇;崔彩霞;李扬;;新疆天山地区日照时数的气候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艳艳;张耀存;;P-σ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数值模拟[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德华;王祖望;王玉山;;华北农田大仓鼠代谢产热的季节变化[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吴全省;吴明;;制作恩施自治州短期温度预报的思路与方法[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张耀存;王东阡;任雪娟;;东亚高空温带急流区经向风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亚洲季风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彭宽军;陈勇航;林雄;王文彩;;利用CERES卫星遥感资料研究新疆三大山区低层云水资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袁晓;裴恩乐;许晓波;蒋凌燕;;上海城区公园绿地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7 李文文;黄秦军;丁昌俊;苏晓华;;南北方型美洲黑杨光合作用特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8 孙保国;陈泽雄;张诗军;张萃玉;;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与季节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沈锦兰;林元烧;曹文清;孔小娜;;厦门及其邻近地区虾池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王群;赵云龙;马强;丁银娣;陈立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生殖系统铜、锌含量及雄性激素睾酮的季节变化[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向东 周长远;念好安全经 绷紧安全弦[N];战士报;2006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刘霏;科学应对季节性情绪感冒[N];北京科技报;2006年

3 王春楠;寒冬凸现服务“冰点”[N];连云港日报;2006年

4 记者 何德功;人体生物钟传递季节变化信息[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 蔡柏蔷;季节变化须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6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 曾军;季节变化须防呼吸道传染病[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李崇婕;如何预防季节变化造成的应激[N];中国畜牧报;2002年

8 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曹元成;季节变化防鼻炎[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编译 王金元;人的体形随季节不同而变化[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陈玖;患高血压要注意季节变化[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泽勋;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李大志;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及致毒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李晓燕;中国地下工程氡污染及其健康危害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李嗣新;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5 孟春;择伐对林地土壤呼吸影响若干问题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许涛;广州大气降雨中有机质组成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吴玲娟;孟加拉湾表层盐度季节变化和ENSO循环的拓展伴随模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9 蒋红梅;水库对乌江河流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栾晓莉;电离层F层等效风场的气候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展;MITgcm模式在中国近海环流研究中的应用[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焦婷;青海省环湖地区土壤—牧草—畜体生态体系中微量元素季节变化及其盈缺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辉武;黄海暖流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郭春燕;晋阳湖浮游藻类现状及其水质富营养化评价[D];山西大学;2006年

5 武红娟;土基回弹模量变化对路面设计的影响分析[D];长安大学;2005年

6 王雪莲;利用高分辨探空资料分析热带下平流层重力波活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解爱华;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白薇扬;阿哈水库中不同形态汞迁移转化规律的初步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张增海;南海湍流热能量的质量分析和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栾青杉;长江口及其邻接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6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76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