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2003年6月和2004年9月在长江口外及其邻近海域36个站位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环境,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进行了研究。本文系对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首次系统研究。同时还就线虫群落对台风扰动和缺氧(Hypoxia)/无氧(Anoxia)生境的适应及耐受过程进行了初探,以期解释台风扰动和缺氧/无氧生境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海域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YT)和粉砂质粘土(TY)为主。沉积物粒度参数受长江径流的影响较为显著;在不同航次,因长江径流量的不同沉积物粒度参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沉积物粒级和组分又影响着该海域沉积物有机质和叶绿素a的含量和分布。在2003年6月航次,沉积物叶绿素a(Chl-a)、脱镁叶绿酸(Pha-a)和有机质含量高,分别为2.469±0.565mg/Kg,5.656±0.899mg/Kg和8.09%±2.00%。2004年9月航次,沉积物Chl-a和Pha-a含量也较高,与2003年航次无显著的差异(1.784±0.525mg/Kg和5.689±1.761mg/Kg);但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约为2003年航次的1/10(0.92%±0.41%)。Pearson’s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Chl-a、Pha-a和有机质含量等不仅与沉积物粒度参数相关,也与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等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1或0.05)。因此,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Chl-a、Pha-a和有机质含量等小型底栖生物生活必需条件的因子有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粉砂粘土含量和中值粒径等,但主要因子是沉积物粒度。 在研究海域,共鉴定出自由生活线虫(Nematoda),底栖桡足类(Copepoda),多毛类(Polychaeta),介形类(Ostracoda),双壳类(Bivalvia),腹足类(Gastropoda),腹毛类(Gastrotricha),动吻类(Kinorhyncha),涡虫类(Turbellaria),海螨类(Halacaroidea),寡毛类(Oligochaeta),端足类(Amphipoda),异足类(Tanaidacea),等足类(Isopoda),海蜘蛛(Pycnogonida),涟虫类(Cumace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Q178.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线薇薇,刘瑞玉,罗秉征;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口生态与环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2 高爱根,王春生,杨俊毅,王自磐,何德华;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J];东海海洋;2002年01期
3 党宏月,黄勃,张志南;青岛湾有机质污染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 Ⅱ.小型底栖动物生态特点[J];海洋科学集刊;1996年00期
4 朱鑫华,刘栋,沙学绅;长江口春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科学集刊;2002年00期
5 王金辉,黄秀清,刘阿成,张有份;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J];海洋通报;2004年01期
6 叶属峰,纪焕红,曹恋,黄秀清;河口大型工程对长江河口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海洋通报;2004年04期
7 张志南,谷峰,于子山;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洋线虫空间分布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0年01期
8 王睿照,张志南;海洋底栖生物粒径谱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3年04期
9 张志南;钱国珍;;小型底栖生物取样方法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0年04期
10 孟翊,刘苍字,程江;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底质环境评价[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勇;南黄海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收;南黄海溊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692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