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2:22
【摘要】: 西太平洋暖池汇集着世界上开阔海洋中温度最高的海水,它的维持和变化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海洋学角度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纬向变异特征、机制以及暖池纬向变异对ENSO的影响等科学问题,对深入了解发生在暖池区的海气耦合过程,全面认识暖池变异在ENSO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根据长时间序列的海洋和大气资料,利用EOF、小波等分析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整层暖水纬向运移特征、暖池水体的时空振荡及暖池纬向的运移、时空振荡对ENSO的影响,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暖池对ENSO的联合影响,探讨了风场和流场对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的影响,并用一个简单的海洋模式,对暖池纬向变异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利用加权平均法,建立了一个表征整体暖池纬向运移的指标序列,分析了暖池纬向运移的时频特征以及暖池内部暖水在纬向运移上的差异,并探讨了暖池的纬向运移对赤道西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影响以及与ENSO的关系。结果显示:暖池的纬向运移具有显著的2-7a的年际变化和10-16a的年代际变化,并于1976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暖池内部大致可以50m深度水层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暖池的上半部分纬向运移幅度非常大,而下半部分则相对较小。暖池的纬向运移不仅是赤道西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和温跃层深度异常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因素,而且对ENSO的形成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暖池整体的时空振荡及其影响,分别对暖池厚度场、热带太平洋风应力场、海表面高度和热含量场进行了EOF分析。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暖池水体具有大致以赤道为横轴的经向“跷跷板”式季节性反位相振荡和大致以170o E为纵轴的纬向“跷跷板”式年际反位相振荡。纬向振荡是暖池厚度异常场年际变率的的主导模态。西太平洋暖池暖水的纬向运移是造成暖池水体纬向振荡的主要原因。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高度与热含量异常场有着非常相似的ENSO时间尺度的振荡特征:即大致以5o N为横轴的经向“跷跷板”式反位相振荡和大致以170oW为纵轴的纬向“跷跷板”式反位相振荡。而与ENSO密切相关的热带太平洋风应力异常场也存在着纬向和经向两种主要模态,分别表现为近赤道的纬向风异常和远赤道的经向风异常。西太平洋暖池的纬向振荡对风应力异常存在滞后1个月左右的响应和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西太平洋暖池纬向振荡能够造成热带太平洋水体质量与热量的重新分配,并通过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对ENSO循环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暖池是热带太平洋两个重要的暖水区。在系统分析西太平洋暖池的纬向变异和东太平洋暖池的经向变异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两暖池对ENSO循环联合影响的新观点,并建立了一个联合影响指数。结果显示,当联合指数达1.6时,则预示着一次新El Nino的发生。这为ENSO的研究和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线索。 数据分析显示,赤道中太平洋的纬向风应力及上层纬向流异常是暖池纬向运移的两个重要的动力因素,且两者对暖池的纬向运移有良好的预报意义。利用一个简单的海洋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风驱动下的上层纬向流异常、波动(Kelvin波和Rossby波)及其在边界的反射效应对暖池纬向运移的动力影响。模式结果显示:中太平洋上层纬向流异常是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暖池的纬向运移对波模态流具有滞后约4个月的响应,而风漂流对暖池纬向运移的影响则比较适时。波动在太平洋东、西两边界的反射效应对暖池西缩的影响较大。
【图文】:

东南信风,辐合带,夏季季风,西太平洋暖池区


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规律研究平洋到中纬度南太平洋中部的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内时,东南信风增强,赤道南侧的西风不复存在,东南信风越过赤北转向成为西南风,往北成为亚洲南部的夏季季风,它可以到达。南半球夏季,整个区域内是多云区,反映了较强的SPCZ对流活季,这个多云区消失,即SPCZ减弱或消失。热带海洋地区对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对流活动中,对流层底层力、热力状况又起着决定作用。在太平洋,重要的加热区在热带)和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这两条辐合带在西太平洋暖池区汇图 1.2),而暖池的南舌(以 28℃为参考)则是东西风和南北风辐的地方(SPCZ)。

示意图,西太平洋暖池,ENSO循环,示意图


进入 El ni 状态。随着 Hadley 环流的增强,在中太平洋的赤道以北区域偏东风异常增强,而东太平洋的北风异常减弱,最终导致西太平洋暖池西缩,东太平洋暖池北移,两暖池分离。随后西太平洋暖池东界区域又出现显著的东风异常,,而后进入 La 状态。由此可见,经向风应力异常的发展,为 ENSO 循环的位相转换提供了动力机制,从而完成 ENSO 循环。在 ENSO 循环过程中,西太平洋暖池的纬向时空振荡不仅使热带太平洋上层水体质量和热量得以重新分布,从而为 El ni 事件提供暖水源,而且,更重要的是西太平洋暖池的纬向时空振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能够促进 ENSO 循环的形成与发展。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海气相互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上层水体的时空振荡,重要的体现为 Walker 环流和 Hadley 环流位置与强度的配置变化以及与西太平洋暖池纬向时空振荡的作用关系。no%nina%no%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晓梅;马守强;;影响山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 高晓梅;江静;马守强;徐文正;;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年际和年代际变化[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边叶萍;翦知nc;孙湘君;翁成郁;KUHNT Wolfgang;;末次冰盛期以来菲律宾南部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况雪源;张耀存;黄丹青;黄樱;;南海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梅菊;走出台风季节话台风[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齐庆华;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王鹏;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陈长霖;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及气候情景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淑芳;深海热液口硫化物及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简茂球;大气热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D];中山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磊;西太平洋暖池区高温暖水分布的“三明治结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程华;西太平洋暖池海—气界面热通量交换的季节内振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陈明娜;东、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4 李明;热带太平洋深海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新种Oceanicola eastpnp sp.nov.的鉴定[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刘银峰;2006年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金海燕;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曾湘;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对有机碳源的反应:细菌群落和酶活的变化[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张立峰;太平洋暖池三维海温异常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5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5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