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渤海盐度和悬浮颗粒粒径的遥感反演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1:22
【摘要】:渤海是我国近封闭的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盐度和悬浮物的时空分布格局受河流径流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大。本文利用实测和遥感数据,开展了盐度遥感反演研究和悬浮颗粒粒径遥感反演研究工作,得到如下结论: (1)盐度遥感反演研究方面:基于实测遥感反射率和盐度数据建立的盐度反演算法,经实测数据的检验,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为0.833pp(tR~2=0.64,e=1.9%),模型适用于现场实测遥感反射率;但由于MERIS数据在模型输入波段的噪声较大,因此算法应用于MERIS遥感数据,结果不理想。因此建立了基于MERIS数据光谱的盐度反演模型,经实测盐度数据检验,精度比较理想,适用于MERIS数据的遥感反射率,均方根误差为1.311ppt(e=3.3%)。 (2)悬浮颗粒粒径遥感反演研究方面:针对MERIS、HJ-1 CCD和HY-1B三种数据的波段设置,建立了固有光学量(cp(676)或bp(676))与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两种固有光学量得到的悬浮颗粒粒径反演精度相当;在渤海湾,中值粒径的反演误差为29.1%~32.7%,而在莱州湾的反演误差为11.8%~13.4%。针对三种数据,建立了遥感反射率与悬浮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式;在渤海湾,中值粒径的反演误差为20.8%~21.4%;而在莱州湾,反演误差为8.3%~17.2%;此算法更适用于MERIS遥感数据,反演结果经实测粒径数据的检验,精度较高,中值粒径平均误差为21.8%(N=14)。 (3)盐度反演算法应用于MERIS和MODIS数据,分析研究盐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制约因素。MEIRS数据获取的渤海盐度分布图显示,莱州湾盐度低,此外渤海湾沿岸区域以及辽东湾东部近岸盐度也比较低,秦皇岛、渤海中部以及渤海海峡盐度比三个湾的海水盐度高。在2004~2009年间渤海大部分区域的盐度上升;黄河冲淡水对河口邻近海域盐度的影响较大,主要影响莱州湾、渤海湾南部和黄河口偏东北区域海域,因此这些区域的盐度变化率大;渤海中部、辽东湾等区域盐度变化率不大,这是由于这些区域离黄河口较远,黄河冲淡水基本上不会对盐度变化产生影响。 粒径反演算法应用于时间序列的MERIS和MODIS数据,分析悬浮颗粒粒径的时空变化和制约因素。MERIS获取的粒径分布图显示,小粒径悬浮颗粒主要分布于莱州湾和渤海湾以及辽东湾湾底,此外东侧沿岸海区的悬浮颗粒粒径也较小,渤海中部大部分区域的悬浮颗粒粒径比较大,而渤海海峡的悬浮颗粒粒径则最大,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悬浮颗粒粒径变大。风速对悬浮颗粒粒径的影响很大,大风期间由于细颗粒的再悬浮,海表层悬浮颗粒粒径变小。受有机生物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渤海悬浮颗粒粒径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循环特点。渤海悬浮颗粒粒径夏季大冬季小。
【图文】:

参数图,黄色物质,吸收系数,盐度


和盐度之间的关系式,并将算法应用于 SeaWiFS 水色卫星数据反演表层盐盐度变化范围在 16 到 34 之间时,盐度反演的均方根误差为 1.1ppt。作者建盐度反演算法的参数和统计见表 1.2-1。图 1.2-1 展示了表层盐度与 440nm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表 1.2-1 盐度算法参数表(Binding & Bowers, 2003)航次=α +β440SSSgα±SD β±SD R2N1996 年 6 月 -11.58±0.12 34.89±0.08 0.9995 72000 年 5 月 -13.3±0.77 35.76±0.31 0.974 102001 年 4 月 -7.02±1.12 34.63±0.45 0.7983 12SSS:表层盐度,g440:440nm 波段黄色物质吸收系数

分布图,渤海,盐度,环境变异


v01 算法(Garver & Siegel, 1997)获取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350nm 和 412nm 波段)代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演得到表层盐度。国内在盐度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开展的,盐度遥感方面的研究报道尚无。Lin 等(2001)利用实测资料,分析 1960-1997 年间的渤海表层盐度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河流径流的减少、黄海高盐水体流入、人类活动影响以及蒸发量的增加,表层盐度升高,升高率为 0.074/年;刘哲等(2003)根据 1970~1996 年渤海观测资料的各月平均值,概述渤海的盐度特征,并探讨其成因,为渤海环境变异的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盐度平均场。研究表明,渤海盐度对气候因子、径流量变化等因素的响应很快,大约滞后 1个月左右,,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高,夏季低(见图 1.3-1)。由于外强迫、岸形和地形所共同诱导的海水平均环流,是形成盐度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决定因素之一。ab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P79;P73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胜;董超;王海龙;;Numerical Si mulation of Transportation of SPM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Bohai Sea[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6年01期

2 李国胜,王海龙,董超;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3 王芳;李国胜;;海洋悬浮泥沙二元特征参数MODIS遥感反演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4 乐华福,林寿仁,赵太初,陈立娣;近海Ⅱ类海水反射率与表面悬浮泥沙相关性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0年01期

5 刘良明;张红梅;;基于MODIS数据的悬浮泥沙定量遥感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02期

6 王爱军,汪亚平,高抒,潘少明;长江口枯季悬沙粒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7 唐军武,陈清莲,谭世祥,董庆,苗伟,冯林新;海洋光谱测量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法[J];海洋通报;1998年01期

8 沈芳;周云轩;李九发;刘小丽;;河口悬沙粒径对遥感反射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观测[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9年03期

9 周良勇;李安龙;龚淑云;刘勇;赵东波;温国义;;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悬浮体分布及粒度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5期

10 江文胜,孙文心;渤海悬浮颗粒物的三维输运模式 I.模式[J];海洋与湖沼;2000年06期



本文编号:2696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6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