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

发布时间:2020-06-04 12:20
【摘要】: 氨基酸是河流和海洋有机氮的重要储库,认识河流和海洋中颗粒有机氮(PON)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对海洋有机氮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实验室建立了颗粒态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长江口徐六泾和浙闽近海区域悬浮颗粒物中氨基酸浓度,分析了颗粒态氨基酸在研究区域内的来源及分布特征。 2006年每月在长江口徐六泾采集颗粒态样品,进行颗粒态氨基酸(PAA),颗粒态有机碳(POC),颗粒态总氮(PN)和叶绿素(Ch1-α)分析测定,以了解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态氨基酸的月季变化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总颗粒态氨基酸(TPAA)与总悬浮颗粒物(TSM)之间是正相关关系(r=0.781, p0.005)。TPAA在1月份达到最高值3.14μmol/L,在10月份降至最低值1.11 pmol/L。POC/Chl-α, TPAA/PN与降解指数(DI)的对比表明: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态氨基酸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和新鲜浮游植物,且受到2006特枯年的气候干旱和三峡蓄水等因素的影响。 对2007年5月在东海采集的颗粒态氨基酸进行了分析测定,其中,表层和南北两个断面(S6,S1)颗粒态氨基酸(TPAA)的浓度分别为0.46-5.53μmol/L, 0.44-4.24μmol/L和0.09-1.94μmol/L。表层TPAA浓度的高值点沿着50米等深线分布,S1和S6断面则是以表层高值点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分布特征。通过降解指数DI,推断浙闽近海区域颗粒态氨基酸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的现场生产。在长江口外和底层海域,河流源和沉积物源的高度降解的物质对颗粒态氨基酸的贡献相对有所增加。 各种氨基酸中,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苏氨酸(Thr),缬氨酸(Val),丝氨酸(Ser)和亮氨酸(Leu)为优势氨基酸。D型精氨酸(D-Arg), D型天冬氨酸(D-Asp), D型谷氨酸(D-Glu), D型亮氨酸(D-leu)和D型丙氨酸(D-Ala)为主要的D型氨基酸,它们主要来自细菌源。
【图文】:

粒态,入海河流,溶解态,氨基酸


快速降低(Lee,2000)。根据氨基酸所带官能团性质可将其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轻基氨基酸等(见表 1.1)。以俄罗斯入海河流为例(见图1.1),溶解态和颗粒态氨基酸均是以中性氨基酸为主,包括甘氨酸(Gly)、丙氨酸(Ala)、亮氨酸(Leu)等,其次是酸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表1.1氨基酸的分类(邢其毅,2006)分类名称分子式英文缩写分类名称分子式英文缩写甘氨酸丙氨酸中性稚酸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CZH,N仇GfyC3珍 N02Ala丝氨酸含轻基或苏氨酸C3H,N伪SerC4H州伪劝rC必lN仇val硫氨半麟酸Q~s基氨基酸qHI剑伍l君u甲硫氨酸(蛋氨酸) CSHzlNqSMetC6HI尹仇ne天冬氨酸苯丙氨酸cgH一IN02C尹11N03谷氨酸C4H,NO一AsPC

氨基酸,颗粒态,无机氮


1.5氨基酸的循环有机氮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一个协调者的角色(Tenore, 1983),氨基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海水中的循环与氮元素密切相关。图1.2所描述的就是氨基酸在海水中的循环。在河口近海区域河流的陆源输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陆源河流输入的氨基酸和浮游植物现场生产的氨基酸被浮游动物所消耗,被异养细菌同化并形成新的溶解态和颗粒态氨基酸。氨基酸也会因细菌的矿化作用而转化为溶解态的无机氮。水体中的颗粒态氨基酸沉降至底部汇入沉积物积累保存。河口区域水深较浅,沉积物表层的颗粒态氨基酸可能会再次悬浮。保存至沉积物中的氨基酸被分解为无机氮,这部分再溶解无机氮可能会再次被浮游植物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美榕,石少华,沈红梅;长江口海域海水表层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J];海洋预报;2005年01期

2 苗育田,刘清玉,于洪华;长江口海域潮流场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4期

3 ;海洋水文[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9年01期

4 吴瑜端,陈慈美,陈于望,林玉明,王隆发;长江口海域有害重金属Cr(Ⅲ)、Cu(Ⅱ)和Hg(Ⅱ)的地球化学收支平衡[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3期

5 林晶;吴莹;张经;朱卓毅;;最大浑浊带对长江口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初探[J];海峡科学;2009年06期

6 王正方,张碧珍,杨晓兰,姚龙奎,阮小正;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Zn的行为[J];海洋环境科学;1983年03期

7 邵秘华,王正方;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物中铜、铅、镉的化学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2年02期

8 丁继胜;吴永亭;周兴华;杨龙;;长江口海域声速剖面特性及其对多波束勘测的影响[J];海洋通报;2006年03期

9 王艳;腾琳;;2004年春季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研究[J];生态科学;2006年02期

10 潘胜军;沈志良;;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硅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集刊;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发;陶澍;;颗粒态金属的鱼鳃吸收有效性[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李秋歌;赵欣;AN LI;高士祥;王格慧;王连生;;南京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趋势及分布[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秋泉;赵玉丽;严冬;杨利民;;大气污染水平时空分辨监测的被动采样平台[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杨伟锋;黄奕普;陈敏;邱雨生;李鸿宾;;渚碧礁表层水中~(210)Po和~(210)Pb的潮汐变化[A];第十一届全国活化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田青;徐殿斗;柴之芳;鲁毅强;;北京城区大气中有机卤素污染物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国平;刘丛强;刘虹;胡健;韩贵琳;李玲;;贵州丫他金矿周围锑与砷的分布及活动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玲玲;徐殿斗;陈扬;郑海亮;李淑珍;;北京某城区大气中有机卤污染物的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蔡进功;徐金鲤;杨守业;包于进;王爱萍;;泥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分布与富集[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志华;刘丛强;肖化云;李军;;太湖沉积物中古生产力变化的δ~(13)C_(org)和δ~(15)N记录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夏洋;杨毅夫;邵惠霞;;氢氧化镍在Pt微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崇恩;长江口海域生态不容乐观[N];文汇报;2004年

2 记者 冯亦珍 兰岚;长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冯建军 实习记者 苏红锋;行动同部署信息同享用执法同开展[N];边防警察报;2008年

4 范南虹 吴钟斌;中国历次海上联合演习[N];海南日报;2004年

5 洪崇恩;中国湿地价值2.7万亿元[N];文汇报;2004年

6 ;东海赤潮警报频频拉响[N];中国环境报;2000年

7 实习生 黄蕾;溢油事故重创中国海 呼唤国内油污责任险[N];国际金融报;2004年

8 实习记者 胡晓峰;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N];中国船舶报;2004年

9 ;海天佛国 渔都港城——美丽的舟山群岛[N];文汇报;2010年

10 科宣 张姚 秦纪民 袁志华 李将辉;2003:院士展望科学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庆祯;痕量元素砷、硒在长江流域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金海燕;近百年来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赖俊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与富营养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柴超;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与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冯志华;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刘勇;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及日本刺沙蚕生物能量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张东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江涛;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的形成、演变与特点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曹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孙静;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微藻鉴定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亮;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炜清;叶绿素活性荧光在长江口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鹏;磷、硅在长江口混合过程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华新;长江口环境变化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的时空分布[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赵玉川;长江流域及长江口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朱伟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和遥感反演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波;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羽状锋区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陈鸣渊;长江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生物指示指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9 宋飞;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的氮同位素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0 陈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CDOM光学特性与示踪应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6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6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a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