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热泵式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1:28
【摘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海水淡化技术现已可解决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由于成本较高,淡化水还未能作为日常用水普及社会,所以降低成本、高效节能成为海水淡化研究的重点,同时对便携化的小型淡化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根据作者所在能源工程研究所提出的热泵式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专利的思想,设计并研制成功两效及九效海水淡化装置。所研制的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将热泵系统的蒸发器置于低温多效蒸馏淡化装置的冷凝室中,将末效蒸汽冷凝并回收热量,通过热泵压缩机升压增能后供给装置首效蒸发室,作为系统热源重复利用。既保留了压汽蒸馏法利用末效蒸汽热量的优点,又继承了低温多效蒸馏法效数多的特点,可实现高效节能的淡化水生产。 对两效淡化装置的实验研究表明:存在使产水量最大最佳制冷剂充注量、热力膨胀阀开度和喷淋水流量;热泵冷凝压力随喷淋流量的降低而升高,随真空度的降低而升高;系统具有自平衡能力。两效装置单效平均产水率为5-7kg/h,与设计结果基本吻合,表明热泵式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法在技术上可行,同时获得研制更多效淡化装置的经验。通过对九效淡化装置的实验研究,再次表明新型淡化法技术上可行;在多股流换热器未加装、海水淡化系统密封不良、环境温度和进料水温度较低等不利工况下,平均产水率为40kg/h(0.95t/d),与设计结果尚有较大差距但高于同类热泵式海水淡化装置的产水率。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47.13
【图文】:
产水的含盐量不超过smg/L,可直接作为工艺用水,而膜法经一次脱盐仅能生产出相当于自来水水质的淡水;(5)在负荷范围方面,低温多效蒸馏可调性最好,负荷范围4。%一110%;(6)在运行稳定性与效率方面,如图0.1所示,从意大利的4组海水淡化装置实际运行曲线可知,多级闪蒸的稳定性最高,年产水量基本维持在设计产水量的80%以上,而反渗透法的稳定性和效率最低;(7)在环境污染方面,多效蒸馏等热法主要是热污染;反渗透法由于预处理过程加入药剂量大,主要是化学污染,同时使用高压泵,噪音污染严重。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际应用。对我国而言
对于工质R22来说,临界温度Tc:=%.2℃.本文以。’为目标函数,在确定的冷凝温度下,以压力比:为自变量,选择合适的蒸发温度。计算结果整理如图2.6一2.n:当冷凝温度为Tc一50℃时:
本文编号:2724001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47.13
【图文】:
产水的含盐量不超过smg/L,可直接作为工艺用水,而膜法经一次脱盐仅能生产出相当于自来水水质的淡水;(5)在负荷范围方面,低温多效蒸馏可调性最好,负荷范围4。%一110%;(6)在运行稳定性与效率方面,如图0.1所示,从意大利的4组海水淡化装置实际运行曲线可知,多级闪蒸的稳定性最高,年产水量基本维持在设计产水量的80%以上,而反渗透法的稳定性和效率最低;(7)在环境污染方面,多效蒸馏等热法主要是热污染;反渗透法由于预处理过程加入药剂量大,主要是化学污染,同时使用高压泵,噪音污染严重。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际应用。对我国而言
对于工质R22来说,临界温度Tc:=%.2℃.本文以。’为目标函数,在确定的冷凝温度下,以压力比:为自变量,选择合适的蒸发温度。计算结果整理如图2.6一2.n:当冷凝温度为Tc一50℃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万琨;;海水淡化和电厂水电热联产[J];东方电气评论;2007年02期
2 曹军瑞;赵鹏;;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材料的选用[J];电力勘测设计;2008年06期
3 刘颖,王如竹,李云飞,张早校,郁永章;热泵工况下滚动转子式压缩机试验研究[J];低温工程;2001年05期
4 齐和发,沈吟秋;影响水平管降膜蒸发传热性能的因素[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5年03期
5 周景锋;原郭丰;张立希;张鹤飞;;几种热泵式海水淡化装置的性能比较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年02期
6 路慧霞;马晓建;;水平管降膜蒸发传热的实验研究进展[J];化工机械;2008年02期
7 沈吟秋,郭宜祜;水平管外喷淋式降膜蒸发的研究[J];化工学报;1987年04期
8 许莉,王世昌,王宇新,凌毅;水平管薄膜蒸发传热系数[J];化工学报;2003年03期
9 陈飞宇;金鑫;;全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论坛;2008年21期
10 谢冬雷;刘晓华;魏巍;沈胜强;杨洛鹏;祁胜杰;;海水淡化系统水平管降膜蒸发器传热系数研究[J];节能;2008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延品;水平管降膜蒸发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24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240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