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深海含碳流体原位探测装置原理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4:53
【摘要】: 自1977年“阿尔文”号深潜器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率先发现海底热泉及热液生物群以来,海底热液系统及其相关领域成为了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冷泉流体是继洋中脊高温热泉流体被发现和研究之后,在海底发现的又一种新的流体类型。海底热液和冷泉都富含甲烷及二氧化碳,研究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海底中的分布,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对热液喷口硫化物及其微生物作用、海底碳循环,热循环、冷泉自生碳酸盐与微生物固碳作用、热液喷口和冷泉生态系统、油气资源勘探的等等研究工作的进行。本文列举了国内外现有的气体传感器,尽管有许多成熟的商业型号,但它们只能测定气体中甲烷和二氧化碳含量,不能在深海环境下进行原位探测。通过对现有产品,重点为德国CAPSUM公司生产的K-METS甲烷传感器以及武汉四方电调制非分光红外气体传感器系统的分析及其优缺点比较,并在分析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行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原位探测深海含碳流体的装置原理模型,即通过物理减压方式使溶解态甲烷、二氧化碳从流体中分离,再使用红外光谱法进行的含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16.7
【图文】:

示意图,拖曳式,采样系统,原位


砟P偷难芯客?一1:拖曳式原位探测与采样系统工作示意图1.2.2模型的提出(l)现有探测仪器现状目前,现有的原位探测深海含碳流体的很少。德国CAPSUM公司生产的K一METS甲烷传感器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款能用于深海环境的商用甲烷传感器。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较大的不足。探测二氧化碳的原位探测器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然而,目前探测空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的方法很多,成熟的商业产品相当丰富。而这些方法中,相比之下红外探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2)初步思路针对现有原位探测仪器紧缺,空气中探测方法丰富的现状,考虑把成熟的红外技术运用到水下。a:直接用红外光谱法探测流体各组分含量。问题:首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状态往往以Hco3一、co广、HZcO3的形式存在,三者的红外吸收波长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流体的主要成分—水的红外吸收强烈,对甲烷、二氧化碳的吸收造成极大的干扰,极不利于探测进行。b:考虑到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通过加入酸性试剂,使其与待钡l液反应

地质背景,热液,海底热液


地球最外部是刚性岩石圈,底下是软流圈。陆地岩石圈较厚,海洋岩石圈较薄。在洋中脊、板内热点和弧后盆地等部位,岩浆冲破洋壳,喷出海底或在浅部形成岩浆房,使海水被加热,形成海底热液。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增,李光鹏;我国冷泉溪和泉溪生物的拯救与保护[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年03期

2 管红香;陈多福;宋之光;;冷泉渗漏区海底微生物作用及生物标志化合物[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5期

3 向荣;刘芳;陈忠;颜文;陈木宏;;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4 丁玲;赵美训;;生物标志物及其碳同位素在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2期

5 沈  ;真核基因转录机制研究的进展──1993年美国冷泉港会议简介[J];生物工程进展;1994年01期

6 邸鹏飞;冯东;高立宝;陈多福;;海底冷泉流体渗漏的原位观测技术及冷泉活动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5期

7 邬黛黛;吴能友;叶瑛;韩喜球;黄永样;SUESS E;;南海北部陆坡九龙甲烷礁冷泉碳酸盐岩沉积岩石学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8 陈忠;黄奇瑜;吴必豪;赵美训;颜文;;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潜在海域自然铝的发现及其特征与形成机理[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1期

9 ;简讯[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82年01期

10 侯国豪;;梅县锰矿成矿区岩浆及热液活动在锰矿床形成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锰业;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仇祥凯;;冷泉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整治措施[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栾锡武;;东海与鄂霍次克海的海底冷泉[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C];2009年

3 岳保静;栾锡武;;海底冷泉与水合物的发育对温度场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栾锡武;;海底冷泉的成因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覃慕陶;刘师先;;论构造序次与热液活动[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6)[C];1985年

6 程本合;熊亮萍;;论流体包裹体对热液活动及油气运移的示踪作用[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薛发玉;翟世奎;;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沉积岩心的地球化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薛发玉;翟世奎;;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沉积岩心的地球化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9 王静;栾锡武;;海底冷泉观测潜标材料受力计算和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车敏;何勋贵;罗正宏;;蒙自县冷泉基地“优质茧工程”建设探讨[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连锦添 袁建达;苏澳冷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丙驹;沸腾的冷泉[N];经理日报;2003年

3 记者 李聪华;蒙自冷泉节水自救誓与干旱抗争[N];红河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丙驹;沸腾的冷泉[N];经理日报;2003年

5 通讯员 张颖;冷泉镇四举措抗旱[N];红河日报;2009年

6 裴毅然(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冷泉石上潺潺[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谌墨;龙门典型农村的非典型路径[N];海南日报;2009年

8 张旭东 徐冰;我国成功研制深海热液冷泉观测仪器[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9 记者 江明;海南:“生态冷泉”旅游即将启动[N];商务时报;2007年

10 林明;接手冷泉村地块 保利深度整合海开?[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多福;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水合物形成分解动力学及微生物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庞艳春;川西昌台地区晚三叠世生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于增慧;冲绳海槽火山岩中岩浆包裹体及气体同位素组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4 王兴涛;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液循环及烟囱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余少雄;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含金属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谢伟;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谢伟;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董纯明;西南太平洋劳盆地(Lau Basin)深海热液区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李友训;胶州湾和东太平洋海隆(~13°N)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王双阳;古代西湖山水图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淑华;深海含碳流体原位探测装置原理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温竹青;基于FLUENT的深海热液羽状流流动模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季敏;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环境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丁天才;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地质特征、矿化规律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周杰;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区和Santa Monica海盆冷泉区生物壳体C、O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欧阳荷根;PACMANUS热液区Si-Fe-Mn氧化物的显微结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羊吉加;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8 任殿慧;深海热液探测电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薛发玉;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沉积岩芯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刘长华;台湾东北部龟山岛海底自然硫烟囱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2734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34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6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