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深海复合材料立管渐进损伤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6 17:42
   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向着深海领域发展,海洋立管作为深海油气开发系统中的重要构件,以往的钢制立管已经不足以满足其设计要求。复合材料立管相对于金属立管,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腐蚀等众多优势,成为深海立管设计的新选择。但复合材料因自身缺陷在工况复杂的海洋环境容易发生损伤破坏,进而造成无法预计的灾害。因此,对复合材料立管损伤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复合材料的破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基于渐进损伤原理,通过编写有限元软件用户子程序功能,对这一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首先研究了复合材料铺层角度和铺层顺序对结构产生损伤的初始载荷,损伤类型,极限载荷和损伤扩展的影响。然后以海洋立管的简化结构——金属内衬外缠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立管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结构设计参数对复合材料海洋立管强度的影响及内衬金属变形的三阶段(弹性、塑性、破坏)下复合材料层不同区域的破坏情形进行了分析。最后考虑到海洋立管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金属内衬层含轴向初始裂纹的复合材料海洋立管,探究了不同初始裂纹尺寸及初始裂纹所处位置的不同对海洋立管复合材料层损伤的影响。为复合材料在海洋立管中的使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研究发现,铺层角越大,立管产生损伤的初始载荷越小,损伤形式越单一,轴向的强度越小,[0°/45°/-45°/90°]_T的铺层设计对于结构抵抗轴拉载荷的作用更为有利。立管内衬层的减薄使得应力在厚度方向上增大,结构提前发生破坏,不利于结构对内压的承载。金属和复合材料界面处缠绕角为45°时,应力在界面的递减率最大,其抗压承载能力较强。复合材料在金属塑性变形阶段丧失大部分承载力,立管边界区域控制结构径向损伤起始和发展,立管中段区沿厚度方向应力稳定,不易产生损伤。初始裂纹的存在对立管的承载能力影响显著,深、长尺寸的增加会使得金属内衬层起裂压力和复合材料层损伤起始载荷下降,且深度变化影响更大。对比于萌生于立管内衬层中部的轴向裂纹,近端面处的初始裂纹对金属内衬层的破坏影响较大,对复合材料层的损伤影响较小。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756.2
【部分图文】:

油气产量,深海,总产量,世界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1 章 绪 论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管当今世界对新型能源的发展速度有着最乐观预期,但石油和天然较长时期内充当最重要的能源角色的局面也难以否认。而油气勘察发展之后,陆地及近海域开发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对于新的油气田向深海区域探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已探明近百个深海,而规模多达亿吨级的就占有 30%之多。图 1-1 示意了深海油气产量势。但深海油气田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也为勘探开发技术提战。

海洋油气,开发系统,深海


但深海油气田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也为勘探开发技。图 1-1 深海油气产量及占世界总产量的比值[1]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水下装备,海洋立管是连接海底管并进行油气开发与传输的唯一途径,其用途广泛,主要包括生水、运输等。图 1-2 示意了包含海洋立管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海

示意图,柔性立管,立管,刚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性立管和柔性立管可按其结构形式的不同作为海洋立管的两大分类管根据其几何形式的不同又可划分为顶张力式(TTR)与钢悬链线式TTR 立管的端部受浮体提供的顶部张力控制,其底部与井口铰接,较大的漂移运动时其不能与之相适应,且顶部张力和浮体垂荡运动海底深度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SCR 立管中海底管线与立管是组两侧分别连接海底采油口和海面浮式结构,且同海底管线结构之间而使得水下施工量的难度大大降低,但由于其触底点的特点,当浮环境的作用下发生运动时,在立管同大刚度的海底表面作用力下,,产生的疲劳效应会对其造成严重的损伤。同以上刚性立管相比,弯曲变形的能力较弱,其内部各层可相对移动,可适应顶端较大范且具有易安装、低成本、环保等优点。图 1-3 为两种立管示意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龙庭;吴耀男;畅元江;蔡宝平;王彦富;王海清;;浅海大口径海洋立管安装及受力分析[J];中国海洋平台;2019年06期

2 邵启会;孟祥印;;严重段塞流对组合立管系统设计的影响分析[J];中国造船;2016年04期

3 杨伟;孙国民;杨琥;李旭;王波;;基于静动态分析的顶张紧立管干涉敏感性研究[J];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2016年04期

4 梁宁;黄维平;周阳;曹淑刚;柳振海;;深吃水半潜式平台钢悬链式立管的强度性能[J];中国海洋平台;2017年02期

5 王芳;白勇;徐锋;;深水钻井立管建模与角度安全控制[J];船舶与海洋工程;2017年02期

6 李朋;郭海燕;李效民;张永波;;干涉对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影响实验研究[J];船舶力学;2015年10期

7 胡勇;代峰燕;周灿丰;杨洋;焦向东;;海洋深水立管涡激振动实验研究的发展状况[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8 康庄;贾鲁生;孙丽萍;沙勇;张恩勇;曹静;;塔式集束立管安装方案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11年02期

9 黄旭东;张海;王雪松;;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J];海洋学研究;2009年04期

10 康清梁;黄振;;海洋石油立管的三向大位移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洪斌;乔永亮;卢腾超;;整流罩对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影响研究[A];第十五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5年

2 陈晓贤;刘亮;范会渠;许亮斌;徐阳;贾旭;;深水悬链线立管涡激疲劳损伤预报[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孙丽萍;齐博;;塔式立管拖航分析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胡知辉;段梦兰;曹静;陈景皓;段庆全;;深水立管监测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5 何杨;孙国民;钟兴福;林黎明;;海洋立管涡激振动抑制的新方法[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李丽娜;段梦兰;陈邦敏;;新型深水立管安装机具设计及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周延东;赵欣欣;曹为;徐渴望;王道明;;深水立管与水下生产系统连接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8 娄敏;;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A];2007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周媛;陈先;梁忠旭;吴则华;;浮筒材料在深水技术开发海洋立管中的应用(英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10 刘极莉;夏秋玲;;基于规范的绑扎式立管系统的强度计算[A];2008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杨成邋蒋隆;上海“环球”预制组合立管技术填补空白[N];建筑时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江;立管用的法 把监督做实[N];内蒙古日报(汉);2016年

3 驻沪记者 赵虎邋通讯员 赵国财;上海打捞局顺利更换番禺油田水下立管[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晨编;美格770FS采用日立管[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王之;自行车铝鹅头把立管[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云云;复杂荷载作用下海洋立管触地段的损伤分析和安全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彭莉;应用基于GPU的离散单元法模拟研究立管颗粒流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3 李凯;钢悬链线立管触地区管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4 吴学敏;考虑大变形的深水立管涡激振动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王一飞;深海立管涡激振动疲劳损伤预报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张永波;深海输液立管涡激振动预报及抑振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李朋;深水海洋输流立管涡激振动及干涉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张日曦;深水钢质立管弯曲抑制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毛海英;钢悬链线立管整体动力响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娄敏;海洋输流立管涡激振动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岩岩;考虑管土作用的钢悬链式立管与浮体整体分析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2 冯辉;平台纵荡运动下大管径输液立管动力响应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3 孔令滨;深海立管相互碰撞的响应规律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4 何振楠;海洋立管流致振动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5 梁桄大;水下钻井立管安全节的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6 张赢今;基于水动力性能的深水懒波形立管的浮筒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7 程宇骁;考虑管土接触效应的悬链线立管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8 王宝成;深海复合材料立管渐进损伤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宋志文;多井口海洋立管群流固耦合动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10 吴武刚;深水顺应式垂直通路立管力学特性及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本文编号:2827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27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