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藤壶幼虫发育与信号物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21:25
海洋污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所需要面对的海洋生物聚集生长在人工表面所带来的问题。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增强,海洋生物污损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开发新型无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抗污损技术,成为海洋防污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探究污损生物的附着机制则是开发新技术的基础条件。海洋污损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动物主要是指无脊椎动物,藤壶由于其超强的耐受性,分布范围广,是最常见的海洋污损生物之一。本文选取的实验对象就是纹藤壶,纹藤壶的生活史可分为浮游生活阶段和固着生活阶段,由浮游转向固着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过程,建立了纹藤壶驯养与幼虫培育模型,对幼虫发育变态过程中发生的体态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前已经有研究表明组胺物质参与了藤壶幼虫变态发育过程的信号传递[116,117]。实验中,不仅定量测定了组胺的含量,而且测定了一系列可能与组胺信号传递过程相关的神经递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指标,来探究组胺的具体信号传导途径。本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纹藤壶实验室驯化需保证20℃以上的水温,温度过低或者喂食的营养不够都会影响其幼虫的释放。纹藤壶幼虫释放后需要经过实验室培养5d左右才能变态为金星幼虫,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时镜检,观察期生长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过程中,其体型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为我们判定纹藤壶各个时期提供了条件。在某些阶段,纹藤壶幼虫的某些特定结构会快速发育,例如在蜕变为金星幼虫后,其甲壳几乎变为原来的2倍。(2)根据邱晶晶[115]的实验结果可知,组胺确实可以促进纹藤壶幼虫的发育变态,因此本实验选用了组胺和其他3种常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肾上腺素、血清素进行测定。为了探寻信号物质如何参与纹藤壶幼虫附着变态过程,首先需要确认幼虫体内是否存在该信号物质,接着进行定量分析。本论文测定结果显示未能通过HPLC检测出纹藤壶幼虫体内含有多巴胺、肾上腺素、血清素,可能是不含有或者含量低于检测线。成功检测出了组胺的存在,并且通过定量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纹藤壶幼虫体内组胺含量有显著差异。其变化趋势说明,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会消耗体内组胺。(3)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过程中,RNA和DNA含量有显著性变化。单位蛋白中RNA和D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组胺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其中RNA更加符合。与组胺测定结果相比,在纹藤壶幼虫整个发育变态过程中RNA和His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如此验证了组胺参与了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的信号传递过程。(4)PKA和PKC是信号传递过程中重要的蛋白激酶。在整个发育变态过程中,PKA和PKC表达量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在整个发育阶段中,PKA和PKC表达量与单位蛋白的RNA含量变化趋势相似,RNA含量在无节幼虫6期是5期的1.51倍,在此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纹藤壶幼虫6期的高RNA含量导致了高速的蛋白质合成,其中也包括PKA和PKC的表达。(5)在信号传导过程中,第二信使的主要功能是在细胞内传导并放大信号。本实验选用最主要的四种:DAG、cGMP、cAMP和IP3。实验发现,不同时期纹藤壶幼虫体内第二信使含量差异巨大。其中,DAG含量最低,而cGMP和IP3含量最高。同种第二信使在纹藤壶幼虫生长的不同阶段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并且,与组胺含量的变化趋势相比,IP3与其有高度重合性。因此猜测,IP3可能是参与组胺信号传递过程中的第二信使,信号传递途径可能涉及到PIP2途径。综上所述,PKA和PKC的变化趋势也同RNA和His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由于第二信使测定结果表明cAMP、DAG可能不是His的下游信号物质。因此,PKA和PKC可能与His的信号传导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但可能与纹藤壶的发育变态的信号传递相关。总而言之,在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过程中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极有可能是多种信号途径共同作用。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75;P735
【部分图文】:
纹藤壶幼虫在5天的培养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节幼虫阶段,可分为6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纹藤壶幼虫经过了6次蜕皮。每次蜕皮,幼虫的形状和大小都会发??生改变,如图2-1所示。各期的形态特征如下:??图2-2纹藤壶幼虫无节1期形态??Fig.2-2?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stage??如图2-2,纹藤壶无节幼虫1期(nauplius丨stage,简称为N-丨)形态学特征:个体体??型在各期幼虫中最小,大约只有200pm。躯干部分呈现倒梨型191],两边侧上方有不明显的??弯角,尾部及四肢结构发育不突出,尾刺很小,腹突不明显。拥有3对附肢,从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三对附肢末端均有少量刚毛,其中后第二触角和大颚??这两对附肢均为双肢型。??
:??.%'?r?岭:\??图2-1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过程显微照片??Fig.2-1?The?larval?development?and?metamorphosis?of?Amphibalanus?amphitrite??纹藤壶幼虫在5天的培养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节幼虫阶段,可分为6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纹藤壶幼虫经过了6次蜕皮。每次蜕皮,幼虫的形状和大小都会发??生改变,如图2-1所示。各期的形态特征如下:??图2-2纹藤壶幼虫无节1期形态??Fig.2-2?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stage??如图2-2,纹藤壶无节幼虫1期(nauplius丨stage,简称为N-丨)形态学特征:个体体??型在各期幼虫中最小,大约只有200pm。躯干部分呈现倒梨型191],两边侧上方有不明显的??弯角,尾部及四肢结构发育不突出,尾刺很小,腹突不明显。拥有3对附肢,从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三对附肢末端均有少量刚毛,其中后第二触角和大颚??这两对附肢?
图2-3纹藤壶幼虫无节2期形态??Fig.2-3?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I?stage??如图2-3,纹藤壶无节幼虫2期(简称为N-2),其形态结构清晰。纹藤壶幼虫从无节??幼虫1期发育到无节幼虫2期只需要短短几个小时。经一次蜕皮后,幼虫体型变大,一般??在300 ̄40〇nm之间。头部两侧额角变化明显,尾刺增长,腹突明显。3对附肢上末端刚毛??明显增多,呈现羽状,第二触角和大颚靠近咀嚼器的位置分化出小的分支,尾部短于尾刺??部分。??蕾??图2-4纹藤壶幼虫无节3期形态??Fig.2-4?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II?stage??如图2-4所示,纹藤壶无节幼虫3期(简称为N-3)额角的角度变大。纹藤壶无节幼??虫3期与2期相比,整体形状相似,但体型变大(一般在400叫1左右),并且体宽增加明??显,尾部变粗。??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70625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75;P735
【部分图文】:
纹藤壶幼虫在5天的培养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节幼虫阶段,可分为6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纹藤壶幼虫经过了6次蜕皮。每次蜕皮,幼虫的形状和大小都会发??生改变,如图2-1所示。各期的形态特征如下:??图2-2纹藤壶幼虫无节1期形态??Fig.2-2?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stage??如图2-2,纹藤壶无节幼虫1期(nauplius丨stage,简称为N-丨)形态学特征:个体体??型在各期幼虫中最小,大约只有200pm。躯干部分呈现倒梨型191],两边侧上方有不明显的??弯角,尾部及四肢结构发育不突出,尾刺很小,腹突不明显。拥有3对附肢,从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三对附肢末端均有少量刚毛,其中后第二触角和大颚??这两对附肢均为双肢型。??
:??.%'?r?岭:\??图2-1纹藤壶幼虫发育变态过程显微照片??Fig.2-1?The?larval?development?and?metamorphosis?of?Amphibalanus?amphitrite??纹藤壶幼虫在5天的培养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节幼虫阶段,可分为6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纹藤壶幼虫经过了6次蜕皮。每次蜕皮,幼虫的形状和大小都会发??生改变,如图2-1所示。各期的形态特征如下:??图2-2纹藤壶幼虫无节1期形态??Fig.2-2?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stage??如图2-2,纹藤壶无节幼虫1期(nauplius丨stage,简称为N-丨)形态学特征:个体体??型在各期幼虫中最小,大约只有200pm。躯干部分呈现倒梨型191],两边侧上方有不明显的??弯角,尾部及四肢结构发育不突出,尾刺很小,腹突不明显。拥有3对附肢,从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三对附肢末端均有少量刚毛,其中后第二触角和大颚??这两对附肢?
图2-3纹藤壶幼虫无节2期形态??Fig.2-3?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I?stage??如图2-3,纹藤壶无节幼虫2期(简称为N-2),其形态结构清晰。纹藤壶幼虫从无节??幼虫1期发育到无节幼虫2期只需要短短几个小时。经一次蜕皮后,幼虫体型变大,一般??在300 ̄40〇nm之间。头部两侧额角变化明显,尾刺增长,腹突明显。3对附肢上末端刚毛??明显增多,呈现羽状,第二触角和大颚靠近咀嚼器的位置分化出小的分支,尾部短于尾刺??部分。??蕾??图2-4纹藤壶幼虫无节3期形态??Fig.2-4?Morphological?graph?for?Amphibalanus?amphitrite?larva?at?nauplius?III?stage??如图2-4所示,纹藤壶无节幼虫3期(简称为N-3)额角的角度变大。纹藤壶无节幼??虫3期与2期相比,整体形状相似,但体型变大(一般在400叫1左右),并且体宽增加明??显,尾部变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慧;曹文浩;黄立;王建军;程志强;严涛;;藤壶胶的特性及其作用机理[J];材料导报;2014年05期
2 严文侠,董钰,方正信,张穗,翁甲丰,周俊岭,周立东;藤壶胶交联键初步探讨[J];热带海洋;1985年04期
3 黄玉成;;漫话藤壶[J];航海;1988年01期
4 严文侠,潘苏华;变性剂对藤壶胶的溶解作用[J];海洋与湖沼;1981年02期
5 陈新;唐敏;刘秋妤;卓文;李紫薇;;藤壶黏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7年07期
6 严涛,方正信,张穗,严文侠;藤壶胶组分的分离制备[J];热带海洋;1996年03期
7 汪婕舒;;科学触角[J];科学世界;2014年09期
8 向平;杨志伟;林鹏;;人工红树林幼林藤壶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9 贺诗琦;彭晓剑;;水下粘结“英雄”-贻贝和藤壶粘结的奥秘[J];低碳世界;2017年3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娜;纹藤壶幼虫发育与信号物质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0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