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质海岸藜科花粉含量与岸线位置数量关系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6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平面变化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海岸线附近地带是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地带,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降反应敏感,同时它也是人类活动高度密集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带。因此,开展关于海岸线变迁及植被变化的研究关系到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生存发展。由于海岸附近各种水动力作用及泥沙淤积作用等使海岸带上生长的各种植物群落呈现出一定的演替序列,这种植被规律性分布的特征是否与海岸线的位置及其他环境特征相关为我们着手开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构想。 孢粉学原理在重建孢粉组合-植被-气候关系上的运用已经十分成熟,特别是在海洋学研究领域中,随着微体古生物和高精度、高分辨率测年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其在古气候定量研究方面得以蓬勃发展。 许多学者以孢粉分析为手段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状况与表土孢粉组合发现藜科花粉在该区域有不同数量的高含量存在。而在沿海岸线附近由于受潮水周期性涨落及地表蒸发性强的特点,使得该区域成为高盐碱地带。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淤泥质岸线附近有藜科植被的大量生长,且各种植被呈现由海向陆平行于岸线依次演替的规律。 为此,本文通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江苏盐城自然...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2.1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植被
2.1.4 水文
2.2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红海滩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
2.2.3 植被
2.2.4 水文
第3章 研究区采样与地表植被描述
3.1 采样线路选择及样品采集
3.1.1 盐城采样点及植被带描述
3.1.2 盘锦红海滩采样点及其地表植被描述
第4章 实验室处理和孢粉数据分析
4.1 样品实验室处理与鉴定
4.1.1 实验室样品处理
4.1.2 制片镜检和孢粉统计
4.2 孢粉数据的综合分析
4.2.1 孢粉图式的建立及藜科花粉的意义
第5章 藜科花粉对海岸线位置的指示意义
5.1 近期随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植被演替情况
5.1.1 藜科植物对地层中当时条件下的土壤含盐量的指示
5.1.2 各植被带具有的统—随岸线位置变迁的规律
5.2 藜科花粉对岸线的指示作用
5.2.1 藜科花粉对现今岸线位置的判定
5.2.2 藜科花粉对过去古海平面变化的指示
第6章 钻孔孢粉资料对藜科花粉指示意义的验证
6.1 国外对藜科植物反映岸线的研究证据
6.2 国内海岸植被的指示意义的证据
6.2.1 渤海湾地区钻孔孢粉学证据
6.2.2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结果验证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作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6858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2.1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植被
2.1.4 水文
2.2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红海滩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
2.2.3 植被
2.2.4 水文
第3章 研究区采样与地表植被描述
3.1 采样线路选择及样品采集
3.1.1 盐城采样点及植被带描述
3.1.2 盘锦红海滩采样点及其地表植被描述
第4章 实验室处理和孢粉数据分析
4.1 样品实验室处理与鉴定
4.1.1 实验室样品处理
4.1.2 制片镜检和孢粉统计
4.2 孢粉数据的综合分析
4.2.1 孢粉图式的建立及藜科花粉的意义
第5章 藜科花粉对海岸线位置的指示意义
5.1 近期随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植被演替情况
5.1.1 藜科植物对地层中当时条件下的土壤含盐量的指示
5.1.2 各植被带具有的统—随岸线位置变迁的规律
5.2 藜科花粉对岸线的指示作用
5.2.1 藜科花粉对现今岸线位置的判定
5.2.2 藜科花粉对过去古海平面变化的指示
第6章 钻孔孢粉资料对藜科花粉指示意义的验证
6.1 国外对藜科植物反映岸线的研究证据
6.2 国内海岸植被的指示意义的证据
6.2.1 渤海湾地区钻孔孢粉学证据
6.2.2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结果验证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作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6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404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