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西南次海盆柱状沉积物酸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5-07-09 04:48
   南海西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了解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认识南海沉积环境至关重要。采用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两个站位沉积柱中的酸类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站位柱状沉积物中的正构脂肪酸呈偶奇优势分布,普遍以n-C16和n-C18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藻类、细菌等,并有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2)B3C和B7沉积柱中酸类化合物来源主要以海源为主,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以及陆源优势正构脂肪酸(n-C24、n-C26、n-C28)、海源优势正构脂肪酸(n-C12、n-C14、n-C16)含量在垂向上分布较为稳定,变化波动小,表明该地区的大部分时期沉积环境较为稳定。(3)总脂肪酸(TFA)和TFA/TOC均表明该区域有机物积累普遍较低,且该处沉积区域处于非透光区和非热液区。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1 采样点位置分布与研究区位置

图1 采样点位置分布与研究区位置

采样点位于南海西南次海盆(图1),沉积物岩心于2015年9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调查船利用大型重力柱状取样器(重量:800kg,取样管长度6m)采集。站位B3C的坐标为114.53°E,12.40°N,水深约4357m;站位C7的坐标为111.63°E,11.....


图2 西南次海盆B3C沉积柱正构脂肪酸碳数分布特征

图2 西南次海盆B3C沉积柱正构脂肪酸碳数分布特征

B3C柱状沉积物中检测到的酸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范围为C14—C32,而C7柱状沉积物中检测到的酸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范围为C14—C28,主要为正构饱和脂肪酸(图2、图3)。B3C与C7柱状沉积物总正构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320.1~11439.5ng/g、4896.9~106....


图3 西南次海盆C7沉积柱正构脂肪酸碳数分布特征

图3 西南次海盆C7沉积柱正构脂肪酸碳数分布特征

图2西南次海盆B3C沉积柱正构脂肪酸碳数分布特征B3C与C7柱状沉积物的正构脂肪酸中短链脂肪酸(C14—C18)呈偶奇优势分布(图2、图3),n-C16含量最高,n-C18次之;长链饱和脂肪酸同样呈现呈偶奇优势分布,其中大部分碳数大于C28的脂肪酸并未检测到。


图4 B3C与C7沉积柱Total n-fatty acids、ΣTer-fatty acids、ΣMar-fatty acids的垂向分布

图4 B3C与C7沉积柱Total n-fatty acids、ΣTer-fatty acids、ΣMar-fatty acids的垂向分布

现代海洋积物中的总脂肪酸(TFA)含量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以及沉积环境[21-22]。B3C与C7柱状沉积物总正构脂肪酸含量范围分别为2320.1~11439.5ng/g、4896.9~10613.2ng/g,这在已知的海洋沉积物报告范围内(<23.8μg/g)[23]....



本文编号:4057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4057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1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