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光学像差对星敏感器亚像元质心定位精度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18:40

  本文关键词:光学像差对星敏感器亚像元质心定位精度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星敏感器 光学像差 质心定位 高精度 光学系统设计


【摘要】:星敏感器是实现飞行器惯性空间三轴姿态高精度测量的设备,具备高可靠性、轻小型化、低功耗等特点,已经成为天文导航中姿态测量精度最高的仪器,其精度水平的提升对我国空间技术水平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秒级甚至亚秒级高精度星敏感器系统中,通常采用亚像元质摘心定位技术完成星点提取过程,以使单星星点质心定位精度达到亚像元甚至更高的精度级别,决定了星敏感器系统姿态测量精度的极限。在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中,影响其星点质心定位精度的误差源之一是星点弥散斑模型的选取。传统的方法采用高斯函数描述星点弥散斑的分布,忽略光学像差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实现甚高精度星敏感器的要求。作为决定星敏感器工作性能的第一要素,星敏感器光学系统对探测口径和视场有较高的诉求,光学像差的客观存在性与复杂多样性,将导致星点弥散斑分布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改变星点质心定位误差分布。所以,本文针对甚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实际需求,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有机结合,重点研究了光学像差对亚像元质心定位精度的影响机理与分布规律,并完成大视场、无热化、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对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应用机理、部分细分算法、噪声源等方面。探讨了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对星敏感器探测能力与测量精度的影响,采用解析推导与数值分析结合的方式,证明传统星点高斯弥散斑模型已不能满足星敏感器秒级甚至亚秒级精度的要求,研究光学像差对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的影响是追求甚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必然选择;2.基于光学像差理论,借助夫琅禾费衍射理论、Zernike像差多项式分析像差光学系统中星点弥散斑分布的空间特性,并辅以光学设计软件Zemax完成了验证;3.采用数值分析与程序编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各类光学像差对亚像元质心定位精度的影响机理和分布规律,推导出光学像差与质心定位误差的函数关系,为抑制或消除光学像差对亚像元质心定位精度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4.综合各类光学像差对亚像元质心定位精度影响程度的差异性,提出了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时的像差控制准则,用于指导高精度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5.采用的光学设计软件CODE V,依据像差控制准则及其他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技术指标的要求完成了大视场、无热化、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为F/1.5、FOV/26°的折射式复杂双高斯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像质评价、光谱分析、热适应分析与质心定位精度分析。
【关键词】:星敏感器 光学像差 质心定位 高精度 光学系统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448.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5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3-15
  • 1.1.1 课题研究背景13-14
  • 1.1.2 课题研究意义14-15
  • 1.2 星敏感器概述15-21
  • 1.2.1 星敏感器的工作原理15-16
  • 1.2.2 星敏感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6-21
  • 1.3 星点提取过程概述21-22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2-25
  • 第2章 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及其精度分析25-37
  • 2.1 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机理25-27
  • 2.2 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细分算法27-29
  • 2.2.1 灰度加权质心法27-28
  • 2.2.2 高斯拟和质心法28-29
  • 2.2.3 相关质心算法29
  • 2.3 亚像元质心定位技术精度分析29-36
  • 2.3.1 电子学噪声误差29-32
  • 2.3.2 细分算法误差32-34
  • 2.3.3 星点弥散斑模型误差34-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光学像差对亚像元质心定位精度的影响分析37-53
  • 3.1 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数学建模分析37-42
  • 3.1.1 光学系统成像过程建模37-38
  • 3.1.2 衍射受限光学系统理论模型分析38-40
  • 3.1.3 像差光学系统理论模型分析40-42
  • 3.2 非像差光学系统质心定位精度分析42-45
  • 3.2.1 基于高斯弥散斑模型理想光学系统质心定位精度分析42-43
  • 3.2.2 基于Airy斑模型衍射受限光学系统质心定位精度分析43-45
  • 3.3 像差光学系统中星点质心定位精度分析45-51
  • 3.3.1 光学系统像差分析45-47
  • 3.3.2 基于点扩散函数的像差光学系统质心定位精度分析47-51
  • 3.4 本章小结51-53
  • 第4章 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53-65
  • 4.1 系统的结构选型53-57
  • 4.1.1 折射式系统53-54
  • 4.1.2 反射式系统54-55
  • 4.1.3 折反射式系统55-56
  • 4.1.4 折衍射式系统结构56-57
  • 4.1.5 系统结构形式的确定57
  • 4.2 系统设计指标的确定57-61
  • 4.2.1 材料的选择依据57-59
  • 4.2.2 波长及权重的选择59-60
  • 4.2.3 视场的确定60-61
  • 4.2.4 像差的控制61
  • 4.3 系统设计61-63
  • 4.4 本章小结63-65
  • 第5章 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评价65-83
  • 5.1 系统的像质评价65-70
  • 5.1.1 系统的点列图65-66
  • 5.1.2 系统的畸变66-68
  • 5.1.3 系统的垂轴色差68
  • 5.1.4 系统的传递函数68-69
  • 5.1.5 系统的能量集中度曲线69-70
  • 5.2 系统的光谱响应分析70-73
  • 5.3 系统的热适应性分析73-78
  • 5.4 系统的质心定位精度分析78-80
  • 5.5 本章小结80-83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83-85
  • 6.1 论文的成果与研究工作83-84
  • 6.2 展望84-85
  • 参考文献85-91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91-93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93-95
  • 致谢95-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宏;影响星敏感器姿态计算精度的因素分析[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4年05期

2 刘垒;张路;郑辛;余凯;葛升民;;星敏感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2期

3 周建涛;蔡伟;武延鹏;卢欣;;星敏感器空间辐射效应研究[J];宇航学报;2010年01期

4 王洪涛;罗长洲;王渝;赵述芳;;星敏感器模型参数分析及校准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罗长洲;王杰;邵雷;严俊;王胜男;赵广州;;提高星敏感器数据刷新速率技术研究[J];应用光学;2013年01期

6 秦晓东;元朝鹏;孙晓玉;;天绘一号卫星星敏感器的设计以及特殊要求[J];科技风;2013年05期

7 孙婷;邢飞;尤政;;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误差分析[J];光学学报;2013年03期

8 王海涌;赵彦武;周明远;;基于精密时间的星敏感器绝对姿态基准的建立[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9 卢欣;武延鹏;钟红军;李春艳;郑然;;星敏感器低频误差分析[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4年02期

10 黄欣;星敏感器光学系统参数的确定[J];航天控制;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鑫;;星敏感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刘垒;张路;郑辛;余凯;葛升民;;星敏感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汤天瑾;;大视场轻小型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孙艳六;张国玉;孙向阳;宋可平;张宇;;宽光谱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吴峰;沈为民;;轻小型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袁利;李一冰;蒋庆华;;星敏感器在控制系统中的试验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陈元枝;姜文英;钟建勇;田宏;;星敏感器技术及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陈元枝;;星敏感器仿真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廖瑛;刘光明;文援兰;;卫星星敏感器视场建模与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恩海;张辉;;小型长寿命星敏感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兆炜 李苹洁;创新高地 扬帆再起航[N];中国航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东;大视场高精度星敏感器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何家维;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江帆;星载一体化快响型空间相机及星敏感器组件的热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张华;高精度双视场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元枝;基于星敏感器的卫星三轴姿态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郭敬明;基于星敏感器的船姿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7 伍雁雄;高精度星敏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刘海波;基于星敏感器的无陀螺角速度测量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吴峰;自主导航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姜亮;高精度星敏感器处理链路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卫;高精度星敏感器结构设计和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0年

2 颜延;星敏感器测控台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欢;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玉明;星敏感器瞬态热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5 曹阳;纳型星敏感器新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6 许民益;星敏感器光学系统小型化设计[D];苏州大学;2016年

7 王凯强;星敏感器与磁强计安装矩阵的测试监测方法及其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赵启坤;星敏感器快速星图识别算法研究[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6年

9 胡坤;全天球星图快速匹配方法分析与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郑拓;微小型化星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6年



本文编号:780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80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