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钼酸盐微纳米材料的电解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18:38

  本文关键词:钼酸盐微纳米材料的电解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阳离子膜 电解 钼酸盐 超疏水


【摘要】:微纳米材料因为其介观效应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材料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作为材料科学发展的先驱,微纳米材料的研究合成,是材料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根本。而探索合成微纳米材料的新方法新途径也成为微纳米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钼酸盐微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催化,光学,电磁,传感器,防腐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和价值。然而,目前钼酸盐微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合成工艺繁杂,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条件,产物纯度不够,以及产物尺寸颗粒大小不均,形貌无规则等问题。因此探索出一种设备简单,有效,操作方便,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产率高,适于规模化生产的微纳米颗粒合成方法便成了重要的课题。本论文首次采用阳离子膜超声电解法制备出了形貌均一,尺寸粒径均匀的钼酸盐微纳米颗粒,而且操作,设备简单,便于控制,环境友好。同时对其不同形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条件下合成的物质进行了表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1、以钼酸钠(Na2MoO4)溶液为阳极液,锌片为阳极板,盐酸为阴极液,钛网为阴极板,采用双室隔膜电解槽,不加入任何添加剂,在超声下电解制备钼酸锌微纳米颗粒。并以x-射线衍射技术(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光谱(UV),和室温荧光光谱(PL)等分析技术对产物颗粒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溶液温度,阳极液浓度,以及阳极板电流密度下,合成的产物不同,结构也不同。其中温度和浓度对产物及其结构影响最大,在低温低浓度下,形成棒状结构的ZnMoO4·0.8H2O,而在高温高浓度下则形成菱形和花球形的Na2Zn5(MoO4)6。以荧光光谱仪(PL)测试,颗粒发蓝紫光。2、以钼酸钠(Na2MoO4)溶液为阳极液,不同规格的黄铜片为阳极板,盐酸为阴极液,钛网为阴极板,采用双室隔膜电解槽,不加入任何添加剂,电解制备钼酸铜微纳米颗粒,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的形貌附着于铜极片上,经修饰后形成超疏水材料。结果表明:电解时间不同,黄铜表面形貌有很大的区别;在相同的时间下电解,不同规格的黄铜,表明形貌也不相同,且随着黄铜里面锌含量的减少,电解形成的钼酸铜纳米片层结构也越规整;经低表面物质修饰后接触角可达到150°以上。
【关键词】:阳离子膜 电解 钼酸盐 超疏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Q1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5
  • 1.1 钼酸盐材料概述10
  • 1.2 纳米材料10-11
  • 1.3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应用11-14
  • 1.3.1 纳米材料的特征11-12
  • 1.3.2 纳米材料的应用12-14
  • 1.4 纳米材料的传统制备方法14-15
  • 1.4.1 固相法14
  • 1.4.2 液相法14-15
  • 1.4.3 气相法15
  • 1.5 阳离子膜技术15-19
  • 1.5.1 离子交换膜15
  • 1.5.2 离子交换膜的组成15-16
  • 1.5.3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16-18
  • 1.5.4 对离子交换膜的要求18
  • 1.5.5 离子交换膜的应用领域18-19
  • 1.6 电化学制备方法19-20
  • 1.6.1 电解工作原理19-20
  • 1.6.2 电解方法的优点20
  • 1.6.3 电解法在无机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20
  • 1.7 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20-23
  • 1.7.1 发光的原理20-21
  • 1.7.2 发光的分类21
  • 1.7.3 固体材料的发光及分类21-23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23-25
  • 1.8.1 研究目的23
  • 1.8.2 研究内容23-25
  • 第二章 钼酸锌及其复盐的微纳米颗粒制备,性能的研究25-45
  • 2.1 引言25
  • 2.2 实验部分25-27
  • 2.2.1 实验所用的试剂材料和仪器25-26
  • 2.2.2 阳离子膜电解制备钼酸锌及其复盐26-27
  • 2.3 样品的表征27-28
  • 2.4 结果和讨论28-43
  • 2.4.1 不同温度的控制28-36
  • 2.4.2 不同阳极液浓度的控制36-41
  • 2.4.3 不同电流密度的控制41-43
  • 2.5 本章小结43-45
  • 第三章 电解法制备钼酸铜超疏水表面45-54
  • 3.1 引言45
  • 3.2 实验部分45-46
  • 3.2.1 实验所用到的试剂,材料和仪器45-46
  • 3.2.2 电化学刻蚀法制备黄铜超疏水表面46
  • 3.3 样品的表征46-47
  • 3.4 结果和讨论47-53
  • 3.4.1 不同材质的黄铜构成的微纳米结构47-49
  • 3.4.2 电解时间对黄铜基底微纳米结构的影响49-51
  • 3.4.3 电流密度对黄铜基底微纳米结构的影响51-53
  • 3.5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雷霆;裴坚;刘晨江;;有机微纳米材料的设计策略、加工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2年12期

2 ;微纳米材料科技及应用国际高层论坛在我校召开[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3 吕英海;周仕学;邹玉红;吕东琴;刘文平;;微纳米颗粒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孙健;于锟;黄家锐;何月珍;;两种形貌氧化铜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徐晓建;邓子辰;;非局部因子和表面效应对微纳米材料振动特性的影响[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1期

6 尚福林;北村隆行;平方宽之;;微纳米材料及其结构的界面强度的实验研究[J];力学进展;2008年04期

7 梁红莲;徐慧娟;吴华涛;;基于水凝胶模板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微纳米材料的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张雷;李兆乾;陈学太;;金属锗酸盐微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6期

9 樊莉红;陈福义;刘婧;张金生;;单晶硅基体上紫外光诱导生长铜微纳米粒子薄膜[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4年01期

10 吴熔琳;邵铮铮;石剑豪;常胜利;张学骜;李新华;;3ω方法测量微纳米材料热物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欢;杜记民;陈静;张江山;;由配合物构筑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材料与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贾漫珂;苏贵金;郑明辉;;氧化铁3D微纳米材料在氯代芳烃降解中的应用[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少华;;广义JKR理论及其应用[A];2006年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任启鸿;单思聪;杨皓;赵红平;;微纳米材料表面效应的有限元模拟[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勇;王女;陈洪燕;江雷;;仿生制备多级结构微纳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李东密;郑炎松;;分子的手性对聚集体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丽霞;刘烨煊;苏贵金;郑明辉;;铁基氧化物微纳米材料对六氯苯的降解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梁衍亮;陶占良;陈军;;镁微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电极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张郭亮;董春迎;;三维微纳米裂纹与夹杂相互作用的边界元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薛亚辉;;微纳米材料力学理论及相关应用[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全兰;用于光谱调制碱金属铌酸盐微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珑;细胞—微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统计热力学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吴志光;自驱动合成微纳米马达的仿生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卢艳;铋基半导体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5 辛志峰;孔性配位聚合物微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魏玮;环交联型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曹霄峰;几种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雷;三元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马德崇;半金属铋微纳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李永新;高压静电技术制备的微纳米网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阳;Ni_2P/Ni_(12)P_5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佳佳;离子液体—丙氨酸共辅助制备多级结构氧化锌及其性质[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3 丁峰;微纳米级天然黄铁矿还原固定水中铼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万千;微纳米Cu及Cu_2O液相还原制备与表征[D];东北大学;2014年

5 崔艳丽;Bi_2WO_6/TiO_2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6 苑森文;Fe_3O_4磁性复合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蔓玲;Bi_2WO_6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光降解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张永方;钼酸钙和二氧化锰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9 饶倩蓝;自驱动管状微纳米马达制备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贾李李;钼酸盐微纳米材料的电解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966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66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