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微囊藻毒素对几株水生细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2 15:55

  本文选题:蓝藻水华 + 微囊藻毒素 ; 参考:《黑龙江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人类所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水体质量有所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藻类毒素的产生是蓝藻水华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世界上25%~75%的蓝藻水华都会产生藻毒素。在水体中,微生物是最容易受环境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生物类群,藻毒素的产生会影响它们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本试验以取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流松花江中段的水体样本和微囊藻毒素(MC-LR)为研究对象,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水体样本中的细菌进行筛选,共筛出13株细菌菌株,用牛津杯法测定所筛选菌株对藻毒素的敏感程度,获得对毒素敏感度高的7种菌株。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出:4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2株为奈瑟氏球菌属(Neisseria sp.)、1株为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sp.)。将菌株与不同浓度的毒素进行培养,在加入毒素浓度为1 mg/L时,菌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了1.98%~18.21%、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了17.44%~52.56%、POD活性下降了1.01%~18.92%、SOD活性下降了4.84%~11.76%、CAT活性降低了6.5%~9.57%;加入毒素浓度为5 mg/L时,菌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了7.41%~26.14%、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了34.88%~75.64%、POD活性有所升高,升高了3.08%~17.85%、SOD活性升高了70.42%~93.54%、CAT活性升高了10.13%~19.37%;加入毒素浓度为10 mg/L时,菌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了12.87%~36.47%、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了46.67%~83.33%、POD活性升高了0.69%~36.92%、SOD活性下降了1.4%~14.75%、CAT活性升高了18.94%-49.7%。项目的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藻毒素对水生细菌的影响奠定相关的基础,同时也为预警与治理蓝藻水华污染、生态系统的恢复奠定理论基础。
[Abstract]:Cyanobacteria Shui Hu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ecent decades, the lake eco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damaged and the water quality has declined, which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The production of algal toxin is one of the main hazards caused by cyanobacteria Shui Hua. 25% of cyanobacteria Shui Hua can produce algal toxin in the world. In water, microorganisms are the most susceptibl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algal toxins will affect their ability to degrade and transform pollutants in water. In this experiment, the water samples and microcystin MC-LRs from the middle part of Dongliu Songhua River i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used to screen the bacteria in the water samples, and 13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screened ou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lected strains to phycotoxins was determined by Oxford Cup method, and 7 strains with high sensitivity to the toxins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four strains were Bacillus sp. and 2 strains were Neisseria sp. and 1 strain was Escherichia coli. The strain was cultur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oxin.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oxin was 1 mg/L, The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the strain decreased by 1.98% and 18.21%, 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d by 17.44% and the activity of 52.56% POD decreased by 1.01% and 18.92%. The activity of SOD decreased by 4.84%, 11.76%, and the cat activity decreased by 6.5% and 9.57%; when the toxin concentration was 5 mg/L, the activity of SOD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soluble sugar in the strain decreased by 7.41%, the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 decreased by 34.88%, and the activity of POD increased, and the activity of SOD increased by 3.08% and 17.85%, and the activity of SOD increased by 70.42% and 93.545.54%, and the activity of cat increased by 10.13% and 19.37% respectively. When the toxin concentration was 10 mg/L, the activity of SOD was increased. The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the strain decreased by 12.87% and 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d by 46.67%. The activity of POD increased by 0.69% and 36.92%. The activity of SOD decreased by 1.4% and 14.75%. The cat activity increased by 18.94-49.7%. The results of the project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lgal toxins on aquatic bacteria, as well as for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of Shui Hua pollution of cyanobacteria and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智华;张志勇;;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2期

2 雷腊梅;韩博平;宋立荣;;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一步法检测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4期

3 张志红;乔果果;刘海芳;;太原市大型水库微囊藻毒素-LR污染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8期

4 刘飞;王勇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鲫鱼中的微囊藻毒素[J];环境化学;2010年02期

5 张晓梅;张竹青;黄文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年03期

6 李建中;;Agilent 1260 UHPLC/6460 QQQ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检测[J];环境化学;2011年03期

7 陈晴;许克;居君彪;黄晓艳;;微囊藻毒素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12年02期

8 邓琳,张维昊,邓南圣,宋立荣;微囊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9 雷腊梅,甘南琴,宋立荣;一种快速提取分析微囊藻毒素的方法[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志红,郑力行,屈卫东,朱惠刚;淀山湖微囊藻毒素-LR和类毒素-A的分布状况[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奕;白雪;程凯;方志慧;赵以军;;微囊藻毒素对浮萍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吴明松;付娇;季颖;张玉玲;冉志霖;黄君礼;李绍峰;;二氧化氯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特性[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铁晖;苏辉耀;;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吴和岩;施玮;;某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许川;舒为群;;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检测及其毒效应[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仁平;舒为群;蒲朝文;封雷;李恒;喻珊;;不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中鱼鸭体内微囊藻毒素相关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7 曹莹;张亚辉;刘征涛;;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钮伟民;何恩奇;张艺;黄飚;;微囊藻毒素-LR的纳米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郁f^;段蓉;高红梅;彭丽霞;;淀山湖富营养状态调查和湖区微囊藻毒素污染现况[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蒲朝文;封雷;李恒;;鱼、鸭样品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许琦敏;小小蓝藻何以掀巨浪[N];文汇报;2007年

2 李虎军;蓝藻毒性问题调查[N];南方周末;2007年

3 李兵;揭开微囊藻毒素致肝癌之谜[N];健康报;2003年

4 仲和;新《标准》紧盯饮水健康[N];联合日报;2007年

5 俞顺章;水源减毒 家庭也有办法[N];健康报;2007年

6 姜澎;水污染致癌之谜解开[N];文汇报;2003年

7 记者 亚铁;保健食品安全性堪忧[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胡杨;揭开“水华”之谜[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珊;微囊藻毒素对鱼和哺乳动物红细胞致毒效应及对哺乳动物造血机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尹黎燕;微囊藻毒素对高等植物的生态生理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3 陈加平;微囊藻毒素LR对大鼠毒性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傅文宇;从蛋白水平探讨微囊藻毒素的毒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翠云;微囊藻毒素对微生物的生理生态学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6 杨华;巢湖和太湖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7 李嗣新;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8 黄夏宁;微囊藻毒素-LR暴露标志物及凋亡效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碧波;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张学振;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哺乳动物致毒效应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微囊藻毒素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赵天琦;微囊藻毒素对几株水生细菌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卫涛;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分析和制备[D];东南大学;2005年

4 张容;基于荧光定量技术的微囊藻毒素预测性监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5 杨再荣;饮用水源水及自来水厂微囊藻毒素的变化和去除方法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方志慧;环境因素对微囊藻毒素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及水生植物对微囊藻毒素的抗性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慧;微囊藻毒素的树脂吸附与原位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周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提纯及去除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陈珠丽;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爱;微囊藻毒素-LR酶联免疫法的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9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79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0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