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人工湿地对三种农药去除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16:40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药的广泛使用给中国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大量农药也不可避免的进入自然环境,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等。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农药不仅破坏生态环境,更是危及人体健康。但是,目前常规的废水处理技术尚不能经济有效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和兼具生态景观效益等优势。农药根据防治对象不同可划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和除草剂等种类。在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中分别具有代表性的二甲戊灵、百菌清和噻虫嗪有着使用量大、难降解、危害广等特点。本研究在构建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基础上,检测了垂直流和潜流人工湿地对废水中二甲戊灵、百菌清和噻虫嗪三种农药的去除率,以及农药在湿地基质和植物中的累积情况,并分析了人工湿地对农药废水中农药的去除途径。与此同时,本研究检测了人工湿地对农药废水中常规污染物的去除率及湿地中菌群的变化,并测定了湿地系统出水对原生动物草履虫的毒性,为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试验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业面源污染中常含有多种农药,目前还没有二甲戊灵、百菌清和噻虫嗪三种农药液相色谱技术同时检测方法的文献报道,为了后期试验顺利进行,本研究采用液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探索出一种同时检测水体中微量二甲戊灵、百菌清和噻虫嗪的方法。2.垂直流和潜流人工湿地采用批次循环处理方式,水力停留时间为3 d。夏季两种湿地系统对常规污染物COD、总氮、氨氮、硝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3.2%-95%、71.2%-92.7%、91.5%-100%、81.2%-100%和77.2%-86.4%;秋季达到77.8%-85.3%、67.9%-86.27%、81.6%-87.2%、77.2%-85.5%和58.4%-66%;冬季达到57.3%-65.4%、59.11%-67.35%、59.41%-71.33%、56.4%-68.3%和39.72%-47.4%。研究中同时模拟自然河道水体作为对照,对照对上述常规污染物的去除率为3.6%-13.6%、3.7%-11.3%、2.9%-13.1%、1.3%-7.5%和1.2%-4.5%。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湿地之间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异,但去除率均高于对照。两湿地系统对常规污染物去除率的季节性变化为:夏季秋季冬季。湿地运行过程中,对基质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及脱氮相关的亚硝酸菌、硝酸菌和反硝化菌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湿地中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数量随着废水的批次投加快速增长,放线菌总数增长较慢,真菌和反硝化菌数量随着污水中农药浓度提高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3.在夏季高温期、秋季中温期和冬季低温期分别进行两种类型湿地对农药的去除试验。两湿地系统对二甲戊灵去除率为:夏季77.9%-91.3%、秋季72.52%-90.23%、冬季60.9%-85.1%;对百菌清去除率为:夏季80.47%-98.26%、秋季66.57%-91.1%、冬季58.5%-79.05;对噻虫嗪去除率为:夏季71.6%-91.6%、秋季58.62%-89.18%、冬季40.6%-73.58%。模拟自然河道的对照对二甲戊灵去除率为0.73%-4.5%,对百菌清去除率为0.58%-3.74%,对噻虫嗪去除率为0.85%-8.43%。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湿地之间对三种农药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异,但两湿地系统对农药的去除率均高于对照。两湿地系统对三种农药去除率的季节性变化为:夏季秋季冬季。为进一步评价两湿地出水的生态毒性,利用湿地系统出水培养草履虫,测定了草履虫的生长曲线,并以未添加农药组为原始对照。结果表明,利用湿地处理后的农药废水培养的草履虫,其生长曲线比未经湿地处理的农药废水培养的草履虫的生长曲线更接近原始对照组。利用湿地处理后的农药废水培养的草履虫均在第5-7天出现种群最大值,但随着废水中农药浓度的提高及农药去除率的下降,利用湿地出水培养的草履虫其种群最大值明显降低,最大值出现时间有所延迟。草履虫对湿地系统出水水质敏感度较高。4.湿地系统主要通过基质吸附、微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径去除农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基质吸附比例为38.87%-81.6%,微生物降解比例为0.28%-35.47%,植物吸收比例为0.02%-4.62%。结果表明,湿地的三大构成要素对农药去除的贡献率表现为:基质微生物植物。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92
【图文】:

结构式,结晶体,熔点


二甲戊灵结构式

百菌清,结构式,杀真菌剂,苯类


百菌清结构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一帆;董兆克;相玉苗;芦金生;张志勇;;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瓜蚜的最终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J];农药;2015年09期

2 罗茵文;张彩香;廖小平;李佳乐;姚林林;刘敏;徐亮;刘媛;;典型污灌区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年02期

3 陈沛君;王团团;杨扬;;人工湿地去除非持久性农药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4年06期

4 冯玉琴;伍亮;吴娟;钟非;代嫣然;成水平;;人工湿地去除三唑磷的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5期

5 王未;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3年05期

6 林庆祺;蔡信德;王诗忠;杨秀虹;仇荣亮;黄雄飞;周文;;植物吸收、迁移和代谢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7 李咏梅;魏海林;;人工湿地对有机农药烟嘧磺隆去除的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8 徐启;;杀菌剂百菌清对旱田土壤中氨氧化的抑制[J];世界农药;2011年06期

9 万玉龙;尤朝阳;韩苏娟;刘汤勋;;黄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分布特点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Z1期

10 汪瑾彦;汤桦;陈大舟;吴雪;冯洁;吴学丽;李蕾;;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J];岩矿测试;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东梅;农药混合污染对斑马鱼内分泌干扰联合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2 赵聪聪;人工湿地系统有机氯类污染物的去除及生物优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付岩;典型农药在稻田及周围水环境中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张付杰;植物蒸腾耗水量检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绿狐尾藻人工湿地对养殖废水除磷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2 胡佳月;二甲戊灵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效果评价[D];石河子大学;2017年

3 张晓影;应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含DBP废水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4 左杰;沙基和浮床人工湿地冬季净化能力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5 马麟;水中典型农药的深度处理去除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曹艳;表流人工湿地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去除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齐雨;复合型人工湿地菌群结构及其对氮循环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贾会娟;二甲戊灵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降解行为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鲁帅帅;噻虫嗪在水稻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亚艳;河道治理中湿地型生态岛植物适应性与水质净化能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6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16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