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大气气溶胶中碳黑团聚物形态影响光散射特性的数值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08 13:02

  本文关键词:大气气溶胶中碳黑团聚物形态影响光散射特性的数值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碳黑气溶胶能够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大气能见度,造成温室效应,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对碳黑气溶胶环境效应认识的深入,已有不少学者将碳黑气溶胶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对碳黑气溶胶光散射特性问题进行的分析,为大气环境监测、气候预测和气溶胶浓度检测等领域提供关键的理论分析依据。本文基于簇团-簇团凝聚模型、T矩阵、有效介质理论和Mie理论等模型,对大气环境中碳黑团聚物的散射特性进行计算,并对光吸收、散射系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均质的碳黑团聚物,利用簇团-簇团凝聚模型模拟碳黑团聚物的形态特征,采用T矩阵对不同分形参数碳黑团聚物的散射特性进行计算,并分析形态变化对吸收、散射系数的影响情况;针对处于大气相对湿度较高环境中的碳黑气溶胶,利用Maxwell-Garnett有效介质理论结合T矩阵(MG-T)理论对碳黑团聚物随相对湿度变化时的散射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吸收、散射系数随碳黑粒子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针对非均质碳黑团聚物,利用Maxwell-Garnett理论对混合物的等效光学常数进行计算,采用T矩阵对外部混合情况下碳黑团聚物的散射特性进行计算,以双层Mie理论和MG-T理论为基础,计算内部混合情况下碳黑团聚物的散射特性,分析两种混合情况下碳黑团聚物吸收、散射系数随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碳黑团聚物光散射特性随分形形态、大气相对湿度和杂质掺混状态的改变而变化,且分形参数、大气相对湿度、混合成分粒径越大,团聚物的光散射特性值越大。碳黑团聚物形态的变化,对团聚物光散射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深入分析碳黑团聚物的光散射特性,可以为检测碳黑气溶胶浓度提供的理论计算依据。
【关键词】:碳黑团聚物 T矩阵模型 有效介质理论 散射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4
  • 1.2.1 形态影响碳黑团聚物散射特性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相对湿度影响碳黑团聚物散射特性研究现状12-13
  • 1.2.3 杂质影响碳黑团聚物散射特性的研究现状13-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第2章 碳黑团聚物散射特性计算模型15-18
  • 2.1 Maxwell-Garnett理论15
  • 2.2 微粒凝聚理论模型15-16
  • 2.3 T矩阵模型基本理论16-17
  • 2.4 本章小结17-18
  • 第3章 碳黑团聚物形态对散射特性影响分析18-29
  • 3.1 分形维数、前因子对碳黑团聚物形态的影响18-20
  • 3.1.1 分形维数对团聚物形态的影响18-19
  • 3.1.2 前因子对团聚物形态的影响19-20
  • 3.2 碳黑团聚物形态对散射特性影响分析20-26
  • 3.2.1 分形维数对团聚物散射特性影响分析20-23
  • 3.2.2 前因子对团聚物散射特性的影响分析23-26
  • 3.3 团聚物形态对吸收、散射系数的影响分析26-27
  • 3.4 本章小结27-29
  • 第4章 相对湿度对碳黑团聚物散射特性影响分析29-36
  • 4.1 碳黑溶胶粒子散射特性计算分析29-33
  • 4.1.1 单个包覆水层碳黑粒子散射特性的计算分析29-31
  • 4.1.2 多个包覆水层碳黑粒子散射特性的计算分析31-33
  • 4.2 相对湿度对碳黑团聚物吸收、散射系数的影响分析33-34
  • 4.3 本章小结34-36
  • 第5章 碳黑团聚物与杂质混合时散射特性分析36-50
  • 5.1 碳黑团聚物与杂质外部混合时的散射特性、吸收系数分析36-42
  • 5.1.1 硫酸盐与碳黑团聚物外部混合时散射特性的分析36-38
  • 5.1.2 灰尘与碳黑团聚物外部混合时散射特性的分析38-41
  • 5.1.3 灰尘、硫酸盐与碳黑团聚物外部混合时吸收、散射系数分析41-42
  • 5.2 杂质与碳黑团聚物内部混合的散射特性、吸收系数分析42-49
  • 5.2.1 杂质与碳黑团聚物内部混合的散射特性计算分析42-46
  • 5.2.2 团聚物与杂质内部混合的吸收、散射系数分析46-49
  • 5.3 本章小结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春;;没有气溶胶的世界[J];青海气象;2003年01期

2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3 郭艳萍;;气溶胶与人类健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温占波;李娜;李劲松;杨文慧;王洁;胡凌飞;董晓凯;鹿建春;;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5 陈伟;晏磊;杨尚强;;海洋气溶胶多角度偏振辐射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3期

6 黄日广;;气溶胶粒子大小测定方法概述[J];辐射防护通讯;1981年03期

7 唐继荣,蒋锦华,聂书玉;均匀气溶胶液滴流发生器[J];环境科学;1982年04期

8 魏学孟;;气溶胶取样的研究[J];冶金安全;1983年04期

9 郭诚禄,王明康,莫天麟;稀土气溶胶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J];气象科学;1986年02期

10 刘延刚,陈万奎,刘广忠;气溶胶粒子尺度谱特征探讨——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成明;王自发;;气溶胶混合演变过程影响因子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启燕;马江;尹国辉;;沙子、粘土对气溶胶的过滤特性实验[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张美根;成秀虎;徐永福;;东亚春季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马新成;张蔷;嵇磊;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吴宏议;;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董晓波;王高磊;吕峰;胡向峰;;晴空条件下河北中南部地区上空气溶胶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贺千山;杨引明;耿福海;周广强;高伟;辛跳儿;;中国东部陆地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白皓;齐道辉;钱文涛;苍大强;宗燕兵;;微米级气溶胶粒子在滤层中的收集效率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郭金平;段英;赵利品;杨保东;齐作辉;;石家庄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张瑜;银燕;段英;石立新;吴志会;;晴天条件下一次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吕峰;董晓波;胡向峰;;石家庄地区气溶胶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曳;细说气溶胶[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吴越;我国雾霾天频现主因是气溶胶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记者 管晶晶;气溶胶增多会显著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越;与PM_(2.5)相关的雾和霾如何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张小曳;气溶胶:让空气像雾又像霾[N];工人日报;2014年

7 记者 冯源;雾霾加剧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有关[N];经济参考报;2014年

8 许黎 李灿;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毅;霾从何来[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赵鹏国;气溶胶对雷暴云电活动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李军霞;山西地区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地面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胡婷;中国区域气溶胶的光学厚度特征和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忆;气溶胶充当冰核对雷暴云微物理、起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柳丹;基于卫星遥感的灾害性天气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翟世贤;GRAPES-CUACE气溶胶模块的伴随构建及模式在大气污染优化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石睿;气溶胶—云—辐射—东亚夏季风相互影响的资料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5 王力;华北地区气溶胶时空分异特性及对农作物影响的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郭祺;黄渤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观测及反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潘桂森;新型热气溶胶灭火剂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彬;海雾与陆雾数值模拟中气溶胶作用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荣华;用ATOFMS测量散射光强反演气溶胶粒子折射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刘凯;烟尘气溶胶介质中的激光散射场特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大气气溶胶中碳黑团聚物形态影响光散射特性的数值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32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