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抗生素菌渣超临气化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07:00

  本文关键词:抗生素菌渣超临气化反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物质能源由于其可再生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故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质能源的有效获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气化制氢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项能源转化及利用技术,因具有反应快、气化率高、过程清洁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同时,我国是一个抗生素生产大国,每年产生大量抗生素菌渣,传统菌渣处理方式如焚烧、填埋、作为饲料添加剂等存在污染大气和土壤环境、浪费资源、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等问题。故找到一种能实现无害化、资源化的菌渣处理方式便成为主要研究方向。超临界水气化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生物质的环境友好新技术,本文基于实验方法对超临界水气化抗生素菌渣进行了研究,并辅以模拟仿真对实验进行了验证和预测。本文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开展了抗生素菌渣在超临界水中的气化实验,研究了温度、压强、浓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等因素对产物分布、各气化组分产率、气化率等的影响规律。实验主要反应条件如下:温度(350℃~450℃)、压强(26.8 MPa~36 MPa)、污泥浓度(5%~20%)、反应时间(15 min~75 min)。在结果讨论中,我们对上述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对比,以期获得最有利于菌渣超临界气化反应条件。实验发现,菌渣气化的气体产物主要有CH4、H2、CO2、C2H4。综合考虑对气化率、氢气产率、氢气化率等结果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450℃,反应压强为28 MPa,菌渣浓度为10%,反应停留时间为45 min的时候,最有利于菌渣的超临界水气化。同时,为了初步研究催化剂对超临界气化反应的影响,我们分别添加了适量的K2CO3和NaOH,发现催化剂的加入对菌渣超临界水气化影响显著,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也不同。故催化剂的选择与用量都十分重要。最后,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对抗生素菌渣超临界水气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且证明此模型是可行的。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 超临界 气化 反应条件 人工神经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7;TQ11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11
  • 1.1.1 抗生素菌渣的来源和组成8
  • 1.1.2 抗生素菌渣污染现状8-9
  • 1.1.3 抗生素菌渣的处置方法及存在的问题9-10
  • 1.1.4 选题意义10-11
  • 1.2 超临界气化技术简介及研究现状11-15
  • 1.2.1 超临界水及其性质11-12
  • 1.2.2 生物质超临界气化产氢技术12-13
  • 1.2.3 生物质超临界气化影响因素13-15
  • 1.2.4 超临界气化反应装置15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5-17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15-16
  • 1.3.2 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实验方案的确定17-31
  • 2.1 实验原料及分析17-19
  • 2.1.1 实验原料17
  • 2.1.2 材料表示基准17-18
  • 2.1.3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18-19
  • 2.1.4 热值测量19
  • 2.2 实验装置19-25
  • 2.2.1 反应器安装与调试19-21
  • 2.2.2 其他实验仪器21-25
  • 2.3 实验步骤25-27
  • 2.4 实验产物的检测与分析27-31
  • 2.4.1 气相产物的检测与分析27-30
  • 2.4.2 油品的检测与分析30
  • 2.4.3 残渣的检测与分析30-31
  • 第三章 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31-51
  • 3.1 菌渣原料分析结果31-32
  • 3.2 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超临界气化实验结果32-51
  • 3.2.1 超临界气化产物概况32-35
  • 3.2.2 反应温度35-38
  • 3.2.3 反应压强38-41
  • 3.2.4 浓度41-44
  • 3.2.5 停留时间44-47
  • 3.2.6 催化剂47-51
  • 第四章 抗生素菌渣超临界气化的数值模拟与预测51-65
  • 4.1 引言51
  • 4.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51-54
  • 4.3 基于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54-57
  • 4.3.1 基于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简介54-55
  • 4.3.2 基于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模过程55-57
  • 4.4 模拟与预测结果57-65
  • 4.4.1 输入变量为反应温度、浓度和停留时间的模拟及预测60-62
  • 4.4.2 输入变量为反应压强、浓度和停留时间的模拟及预测62-65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65-68
  • 5.1 主要结论65-67
  • 5.2 展望67-68
  • 参考 文献68-72
  • 致谢72-7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蕾;周迎久;;青霉素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成套技术成功研发[J];化工管理;2013年19期

2 王冰;刘惠玲;王璞;;青霉素菌渣理化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J];环境工程;2014年02期

3 周亚红;郝刚立;陈康;;食用菌菌渣基础特性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9期

4 ;红霉素菌渣用做饲料的研究[J];重庆环境保护;1984年04期

5 成建华 ,张文莉;抗生素菌渣处理工艺设计[J];医药工程设计;2003年02期

6 温沁雪;陈希;张诗华;陈志强;;城市污泥混合青霉素菌渣堆肥实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蔡翔;郝玉有;刘新星;陈双喜;;可利霉素菌渣作为氮源的再利用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年06期

8 贡丽鹏;郭斌;任爱玲;刘仁平;宋汉宁;;抗生素菌渣理化特性[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梁栋 ,王民;菌渣生产有机肥技术通过鉴定[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4年10期

10 郭夏丽;席晓黎;张红娟;王岩;;抗生素菌渣堆肥进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宫志远;;食用菌菌渣综合研究与利用现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建国;尹微琴;奚云龙;储亚云;;秸秆循环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3 宫志远;;食用菌菌渣综合研究与利用现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陈海波;李艳菊;王悦;王宇洲;梁山琴;冯丝雨;万淑珍;饶嘉健;;金霉素菌渣生物降解特性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5 宋婷婷;蔡为明;范丽军;金群力;冯伟林;沈颖越;;以金针菇菌渣和稻草为基础两种双孢蘑菇堆肥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动态比较分析[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孟蕾 记者 郭东;全省三成多抗生素菌渣将被转化[N];河北日报;2012年

2 杨代军 本报记者 陈泳;菌渣集中放 废物变肥料[N];成都日报;2006年

3 云家春邋何骏天 本报记者 汪光辉;菌渣做木炭垃圾换成钱[N];成都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孟蕾 记者 周迎久;让菌渣不再是危废[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孟蕾 本报见习记者 孟然 本报记者 周洁;抗生素菌渣消“毒”变“宝”[N];河北日报;2013年

6 王道全;一纸建议 废渣变宝[N];四川政协报;2005年

7 吴桐 兰波 钟丽娟 李雪林;金堂走出了一条食用菌菌渣循环经济之路[N];成都日报;2010年

8 曹建军邋马友晟 赵遂;金坛市“吃干榨尽”农业废弃物[N];农民日报;2007年

9 杨静;贵阳市把菇农废弃菌渣变成“宝”[N];贵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曹小佳;什邡拟建废渣利用激励机制[N];中国环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西宁;抗生素菌渣的改性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梅;杏鲍菇菌渣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复合菌剂构建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钟润昕;膨润土—菌渣复合材料在砂土中养分释放规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胡诚志;食用菌菌渣用于烟草育苗基质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高凌飞;垫料、菌渣联合堆肥过程中碳氮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陈立文;卡那霉素生物降解及生产菌渣再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鲍王波;青霉素菌渣的两种处置方法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谷文硕;庆大霉素废水综合处理及其菌渣重新利用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8 王磊;抗生素菌渣超临气化反应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9 黄民凤;金针菇菌渣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功能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吴树洁;典型抗生素菌渣残留效价检测方法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抗生素菌渣超临气化反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34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