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电动微生物修复工艺下石油胶质毒性和结构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7-09-27 12:05

  本文关键词:电动微生物修复工艺下石油胶质毒性和结构的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胶质 电动-微生物修复 降解菌 种子发芽率 红外光谱


【摘要】:胶质是石油中一种含有多个芳杂稠环的大分子化合物,难于被生物降解,进入土壤后长期累积,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胶质的毒性风险削减已经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石油胶质为研究对象,从辽河油田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胶质降解菌,构建优势混合菌,采用电动-微生物联合技术修复石油胶质污染土壤,研究修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变化以及胶质降解情况,结合修复后种子发芽率和胶质红外吸收峰变化,阐述胶质毒性与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所得结论如下:(1)从辽河油田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三株胶质降解菌J1、J4和J5,处理10d后对胶质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92%、9.68%和7.33%,经形态观察和16SrRNA序列比对,J1、J4和J5分别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属(Bacillus thuringiensis)、蜡样芽孢杆菌属(Bacillus cereus)和巨大芽孢杆菌属(Bacillus megaterium)。通过正交实验构建优势混合菌群,确定菌株最佳投加比例为J1:J4:J5=0.5:2:2,10 d降解效果达到11.83%。(2)切换电场条件下,土壤保持中性环境,水分分布均匀,不切换电场条件下出现阳极酸化干化,阴极碱化水化的现象。电场的施加有助于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且切换处理中微生物数量大于不切换处理。不切换处理中,阴极区微生物数量多于阳极区。(3)电动-微生物修复对胶质的降解效果优于微生物或电动的单独作用,在电动-微生物修复中,不切换处理对胶质的降解效果大于切换处理,60 d时,胶质的降解率分别达到20.5%、9.9%。不切换处理中阴极区对胶质的降解效果优于阳极区,降解效率分别达到26.7%、19.7%。(4)结合小麦种子发芽率和胶质的红外吸收峰变化可知,电动-微生物不切换处理中阴极区胶质毒性较小,氧化程度较低,醛基减少,羧基增加,碳链支化程度较高,侧链长度变短,发生脱烷基反应。阳极区胶质毒性较大,氧化程度较高,侧链长度增加,芳构化程度降低。因此,胶质的羰基面积和nCH2/nCH3比值减小,芳碳率增大,可能使胶质的毒性降低,从而影响发芽率。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虽然未能大幅度降低胶质浓度,却能通过改变胶质的结构来削减污染物毒性.为稠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胶质 电动-微生物修复 降解菌 种子发芽率 红外光谱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5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9
  • 1.1 土壤石油污染物组成及危害9-10
  • 1.1.1 土壤石油污染物的组成9
  • 1.1.2 土壤石油污染的危害9-10
  • 1.2 石油胶质的结构及研究现状10-11
  • 1.2.1 石油胶质的结构10
  • 1.2.2 土壤石油胶质的研究现状10-11
  • 1.3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11-17
  • 1.3.1 微生物修复技术11-13
  • 1.3.2 电动修复技术13-15
  • 1.3.3 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15-16
  • 1.3.4 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难点16-17
  • 1.4 研究方案17-19
  • 1.4.1 研究目的17
  • 1.4.2 研究内容17-18
  • 1.4.3 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胶质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19-30
  • 2.1 材料与方法19-24
  • 2.1.1 实验材料19-21
  • 2.1.2 实验方法21-24
  • 2.2 结果与讨论24-29
  • 2.2.1 胶质降解菌的筛选24
  • 2.2.2 胶质的红外光谱分析24-25
  • 2.2.3 混合菌群的构建及其降解能力分析25-26
  • 2.2.4 胶质降解菌的形态观察26-27
  • 2.2.5 降解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27-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石油胶质污染土壤的电动-微生物修复30-42
  • 3.1 材料与方法30-33
  • 3.1.1 实验材料30-31
  • 3.1.2 实验设计与方法31-33
  • 3.2 结果与讨论33-41
  • 3.2.1 土壤pH的变化33-35
  • 3.2.2 土壤含水率的变化35-36
  • 3.2.3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36-38
  • 3.2.4 胶质的降解情况38-41
  • 3.3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修复后胶质的毒性及结构变化42-51
  • 4.1 材料与方法42-43
  • 4.1.1 实验材料42-43
  • 4.1.2 实验方法43
  • 4.2 结果与讨论43-50
  • 4.2.1 胶质的毒性变化43-44
  • 4.2.2 胶质的分子结构变化44-50
  • 4.3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结论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迪;;农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09期

2 李小蓉;李宝宏;;石油污染区域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J];河南科技;2008年05期

3 汪洋;史典义;聂春雨;张楠楠;;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生物技术;2009年02期

4 刘张;周成;;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J];生物技术世界;2013年01期

5 ;铬渣堆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新技术[J];发明与创新;2012年04期

6 穆瑞瑞;张家洋;周勇;;微生物修复在农村土壤污染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园艺;2012年09期

7 刘道玉;吴伟;;水产养殖水体污染及微生物修复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7期

8 代稳;朱清华;刘胜仿;;水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年04期

9 王凤花;罗小三;林爱军;李晓亮;;土壤铬(VI)污染及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珍明;林昌虎;何腾兵;张清海;;浅析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现状[J];贵州科学;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顺鹏;;农药面源污染的微生物修复[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洁明;孙红文;王翠苹;李阳;张彦峰;张清敏;;蚯蚓辅助微生物修复芘污染土壤[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正军;黄顺;冯国栋;李晓宇;梁运祥;;景观湖泊与黑臭河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实地应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4 丁恒;;土壤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杰;贺纪正;张蕾;;东北地区畜禽粪便中重金属铜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机理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王永峰;徐军;单军;崔益斌;郭红岩;季荣;;蚯蚓对~(14)C-菲在土壤中矿化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孙明明;骆永明;Peter Christie;贾仲君;李振高;滕应;;甲基β环糊精强化微生物修复PAH污染农田土壤[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董思思;花日茂;聂磊;刘琴芳;;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万云洋;王宇天;高涵帅;王夕亭;田燕;张强斌;孙午阳;;氰渣无害化处理的微生物修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10 尹华;邓军;叶锦韶;彭辉;秦华明;龙焰;张娜;何宝燕;;水-沉积物中BaP-Cd复合污染的微生物修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刘艳;土壤治污刻不容缓 微生物修复“保驾”食品安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2 王树谷;微生物修复土壤技术取得初步成功[N];中国矿业报;2014年

3 新华;微生物修复水体污染技术提高水质[N];中国矿业报;2008年

4 汤家友 民盟丽水市委会;关于“治土”的几点对策建议[N];丽水日报;2014年

5 记者 赵静;10家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各获百万奖金[N];辽宁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丽娜;海洋近岸溢油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张俊会;电子废物拆解区水稻田的重金属污染、生态毒性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妍;PAHs污染土壤的环糊精及植物强化微生物修复效应[D];贵州大学;2015年

2 金芬;电场强化复合微生物菌种修复油污土壤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3 王凌文;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典型有机物污染场地/土壤[D];浙江大学;2016年

4 高鹏;耐砷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砷的氧化与还原能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嵇婷婷;电动微生物修复工艺下石油胶质毒性和结构的变化[D];辽宁大学;2016年

6 陈翠雪;厦门{|{\湖环境污染特征调查和微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石爽;有机磷农药乐果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洪音;油污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

9 孙天然;植物强化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菲;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29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29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b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