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基于参数分析比较双反应段和单反应段外部环流反应精馏塔的性能

发布时间:2017-09-12 02:39

  本文关键词:基于参数分析比较双反应段和单反应段外部环流反应精馏塔的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反应精馏塔 参数分析 双反应段 外部环流 过程强化


【摘要】:过程强化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能够大幅降低设备投资和操作能耗的技术,能够为包括反应和分离操作的化学过程提供比较灵活的设计方案。反应精馏作为一种典型的过程强化技术,能够实现将反应操作和分离操作整合到同一个装置当中。与传统的先反应再分离的过程设计相比,反应精馏能够提高反应转化率,降低设备投资以及操作费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尽管反应精馏在稳态性能上优于传统的多级级联精馏序列,然而其优越性会随内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一类反应体系的相对挥发度排序具备最不利的情形时(反应物的沸点为最低和最高组分,生成物的沸点为中间组分),反应物之间会由于不能充分接触而导致转化率降低从而提高成本。针对这类情况,相关公开文献中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双反应段反应精馏塔(RDC-TRS)和单反应段反应外部环流精馏塔(RDC-TBER)这两类结构。虽然单反应段外部环流反应精馏塔相较于双反应段反应精馏塔能够提高塔内部的物质耦合和能量耦合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这种优越性有可能会随着进料和操作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本课题力求选取关键参数,通过改变参数条件来全面的比较这两类结构的稳态性能。本文针对一类具有最不利相对挥发度的四元理想可逆放热反应,基于化学平衡常数、相对挥发度和产物纯度这三个参数,以年总成本(TAC)为目标函数,通过网格搜索策略对决策变量循环搜索来获得精馏塔的最优结构和最佳操作条件。结果显示,单反应段外部环流反应精馏塔比双反应段反应精馏塔在不同的进料和操作条件下均有更小的TAC,特别是在参数的变化使得系统处于不利状态的情况下,其所节省的TAC越多,这表明由于外部环流的存在,极大的提升了塔内部的物质耦合和能量耦合,使其能够比双反应段反应精馏塔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反应精馏塔 参数分析 双反应段 外部环流 过程强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3.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符号说明12-14
  • 第一章 绪论14-18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15
  • 1.3 论文组织架构15-18
  • 第二章 反应精馏概况18-24
  • 2.1 反应精馏技术的研究进程18-19
  • 2.2 反应精馏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19-20
  • 2.3 反应分离的热力学及其动力学20-21
  • 2.4 反应精馏的模型化21
  • 2.5 反应精馏的过程设计21-22
  • 2.6 反应精馏的工业应用22-23
  • 2.7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双反应段和单反应段外部环流反应精馏塔24-36
  • 3.1 反应精馏体系的分类以及运用到常规反应精馏存在的问题24-26
  • 3.2 双反应段反应精馏塔26-27
  • 3.3 单反应段外部环流反应精馏塔27-29
  • 3.4 双反应段和外部环流的稳态模型29-33
  • 3.4.1 双反应段的稳态数学模型29-31
  • 3.4.2 外部环流的稳态数学模型31-33
  • 3.5 稳态模型求解的经济指标33-34
  • 3.6 本章小结34-36
  • 第四章 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评价RDC-TRS和RDC-TBER36-48
  • 4.1 化学平衡常数36-37
  • 4.2 RDC-TRS的最优稳态性能设计37-41
  • 4.3 RDC-TBER的最优稳态性能设计41-45
  • 4.4 TAC对比45-46
  • 4.5 本章小结46-48
  • 第五章 应用相对挥发度定量评价RDC-TRS和RDC-TBER48-58
  • 5.1 相对挥发度48-49
  • 5.2 RDC-TRS的最优稳态性能设计49-52
  • 5.3 RDC-TBER的最优稳态性能设计52-55
  • 5.4 TAC对比55-57
  • 5.5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应用产物纯度定量评价RDC-TRS和RDC-TBER58-68
  • 6.1 产物纯度58-59
  • 6.2 RDC-TRS的最优稳态性能设计59-61
  • 6.3 RDC-TBER的最优稳态性能设计61-64
  • 6.4 TAC对比64-65
  • 6.5 本章小结65-68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7.1 结论68-69
  • 7.2 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6-78
  • 导师与作者简介78-80
  • 附件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兵;;标准看样台灯管相关参数分析[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6年11期

2 王俊发,魏天路,王丛祥,杨传华;比重去石机的原理及工作参数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王晓东;田洪霞;;砼结构计算结果中的参数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2期

4 雷建,孔凡贵;LPM 型立式破磨机参数分析[J];山东建材;1998年03期

5 肖晓春,潘一山,王秋香;影响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参数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李明;聂国念;郑慧明;程苗;;逆涂模式下辊间涂液的参数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潘国强,虞慧群,宋国新,邵志清;线性混合系统符号模型验证中的参数分析方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8 何志敏,杜翔,吴金川,余国琮;酶促反应色谱分离耦合过程参数分析[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8年01期

9 陈翠梅,霍臻;压力容器声发射信号参数分析方法的探讨[J];工业安全与防尘;1999年05期

10 弥勇;李文杰;;火炬计算的参数分析[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曦;燕瑛;;复合材料贴补的修补参数分析[A];中国复合材料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武胜;武振宇;张耀春;;不等宽K型方管间隙节点性能的参数分析[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肖建春;胡滨;马克俭;樊剑;;局部单双层网壳结构的参数分析[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8年

4 钟顺;陈予恕;;一类液固耦合晃动稳定性问题的参数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5 郑宏;蔡玉军;;影响BRB支撑性能的参数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6 朱保兵;李国强;;小垂度拉索振动主动多模态LQR控制的参数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槐福;程睿;崔佳;;K型钢管-板连接节点承载力参数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梁志刚;吴艳红;蒋旭鑫;霍宏发;秦学军;钟方平;陈花玲;;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分析方法及在镁铝合金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周健;王帅;赵宪忠;;浦东机场T2航站楼柱顶理想铰节点承载力参数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储炬;陈文;郭美锦;杭海峰;庄英萍;张嗣良;;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猪胰岛素前体代谢参数分析和动力学模型[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沈强;基于参数分析比较双反应段和单反应段外部环流反应精馏塔的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2 徐大鹏;非开挖气动回扩锤的参数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程苗;不同速比下逆涂辊间涂液稳定性及参数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衣娜;受火约束钢梁行为模拟及临界温度参数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5 李锐;管道缺陷类型判别和参数分析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安娜(Anum);[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7 张一;基于图像的织物参数分析与组织结构识别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8 王璇;混凝土结构顶部钢结构加层的参数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9 伊鹏跃;基于有限元与解析法的复合材料冲击响应参数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王兴;环己烷无催化氧化反应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4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834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b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