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PTU测试确定软土压缩模量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SCPTU测试确定软土压缩模量方法研究 出处:《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压缩模量 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 软土 锥尖阻力 剪切波速
【摘要】:压缩模量是土的重要力学特性参数,对土的变形计算有重要影响。目前压缩模量的确定方法主要依赖于室内土工试验,但土样的采取、运输、保存等环节都会对土样的结构产生扰动,难以得到精确的压缩模量值,且室内试验费时,效率低。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参数确定土压缩模量的方法,统计了长江河漫滩地区上层粘土和国外参考文献中不同粘性土的剪切波速,以及室内试验中获得的压缩模量,提出了基于剪切波速预测土的压缩模量方法,根据现场不同场地的SCPTU试验,对已有方法和新方法作出了比较。结论表明:对于剪切波速小于200 m/s,压缩模量小于10 MPa的软土,基于剪切波速预测土的压缩模量的方法可靠,值得在工程应用中推广。
[Abstract]:Compression modulus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of soil mechanical propertie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alculation of soil deformation. At present,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compression modulus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door geotechnical test, but the soil sample is adopted and transported. Preservation and other links will disturb the structure of the soil sampl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accurate compression modulus value, and the laboratory test takes tim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soil based on the CPTU parameters of pore pressure hydrostatic penet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alculates the shear wave velocities of the upper clay i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area and the different clay soils in the foreign references. As well as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test,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soil based on shear wave velocity is proposed, and according to the SCPTU test of different site in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is less than 200m / s and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is less than 10 MPa. The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modulus of compression of soil based on shear wave velocity is reliable and worth popularizing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基金】: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ZGDKY201303)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01B02)
【分类号】:U416.1
【正文快照】: 1引言压缩模量是土的重要力学参数,在路基沉降,基坑变形问题的计算上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压缩模量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室内土工试验,常规的钻探、取样、土工试验的预测办法,由于土样扰动、试验方法、操作程序等问题,所得的结果往往与其真实值相差很大。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俊;关于建筑物沉降计算的认识[J];中外建筑;2005年03期
2 陆培俊;关于建筑物沉降计算的探讨[J];建筑结构;2000年11期
3 邢承强;关于建筑物沉降的探讨[J];森林工程;2004年03期
4 杨红禹,田春德;未来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对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2期
5 何珊儒,张福林,陈仕龙;土压缩性指标的原位和室内测试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12期
6 沈锦儒;;用振动水冲法加固地基的深度研讨[J];工业建筑;1979年10期
7 段鼎周;;用野外载荷试验资料求土压缩模量■的简化计算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年01期
8 雷伟;土压缩模量的计算[J];工业技术经济;1998年02期
9 杜兆成,李晶;土压缩模量计算公式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杨红禹,石振明;土压缩模量预测回归分析方法[J];上海地质;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勋;王维斌;张羿;史新格;;深层强夯置换法在淤泥地质深坑中的研究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崔继明;;地基土补偿在大型浮顶油罐基础设计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刘吉福;;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负面效应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荣春;强夯加固机理及强夯影响效果研究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2 刘超;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工作形状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张甲峰;长期往复荷载下分层地基基础板的沉降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4 刘峰;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的桩基础工程特性分析与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郭永发;粉喷桩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强化效应有限元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07年
6 秦川;重力式码头抛石基床应力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7 张海全;高层建筑筏板—桩三维有限元协同作用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吴家府;水泥土搅拌法处理软基双控优化设计方法[D];同济大学;2008年
9 何金凡;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桩单桩沉降计算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王建华;粉喷桩加固高速公路机理与有效桩长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0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8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