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沥青性能与沥青组分的灰色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4 03:05

  本文关键词:沥青性能与沥青组分的灰色关联分析 出处:《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沥青 性能指标 四组分 灰色关联分析


【摘要】:针对沥青性能受沥青组分影响呈现出不同规律性,致力于沥青四组分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利用沥青四组分试验将不同沥青分离成化学性质相近、并与路用性能有一定联系的4个组分,对不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流变学性能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沥青组分与沥青性能(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流变学性能)的关联系数,从而定量得出沥青四组分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质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最大,芳香分对沥青低温性能影响较大;沥青质对沥青老化前后粘度变化影响最大,胶质次之,饱和分、芳香分对粘度影响较小;可为通过对不同沥青组分的对比以预测沥青高低温性能提供参考,该结论与通过调和法所测沥青性能与沥青四组分的关联性相吻合。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regularity of asphalt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asphalt component,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sphalt four components on asphalt performance.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asphalt are similar by using asphalt four-component test. The penetration, softening point, ductility, viscosity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asphalt were tes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asphalt components and asphalt properties (penetration, softening point, ductility, viscosity, rhe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calculated by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n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asphalt performance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aromatics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asphalt performance at low temperature. Asphalt quality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viscosity before and after aging, followed by colloid, saturation fraction and aromatic fraction have little effect on viscosity.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predict the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asphalt by comparing different bitumen components. This conclus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sphalt properties measured by blending method and four components of asphalt.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HD2010ZD004)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沥青化学组成分析的研究。先后有研究者采用蒸馏法、溶剂抽提法、吸附法、色谱分析法和化学沉淀法等方法,将沥青分离为不同的组分,沥青中各组分的含量与沥青的技术性质有直接关系[1-3]。通过沥青调和法,采用富含芳烃的油分调和,可使硬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彦丽;李其祥;向东栋;陈俊;向畅;;复合改性沥青组分与性能的灰色关联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张曰奎,王克章;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沥青调和中的应用[J];辽宁化工;2003年05期

3 李立寒;沥青性能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分析[J];石油沥青;2000年03期

4 高山松;;沥青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石油沥青;2008年02期

5 李波;韩森;徐鸥明;滕旭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刘子兴;常立峰;;橡胶沥青性能试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年03期

7 赵永祯;;不同类型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开云;冯卫;王亮;朱峰;;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在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2 王贵权;朱云鹃;;企业债券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杜淑辉;臧德奎;孙居文;;木瓜属观赏品种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4 丁霁明;王家庆;;基于灰关联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吴艳蕾;;基于灰理论的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预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程晋石;裴九芳;;3PL企业物流能力灰色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廉同辉;;基于灰色层次决策理论的合芜蚌试验区产业效应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侯晓亮;;建筑物地基沉降的灰色模型GM(1,1)预测法[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9 陈小霞;黄桐城;;舟山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10 姚翠友;;基于灰色关联的北京市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羽;马凤山;魏爱华;赵海军;郭捷;;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在地下水水位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黄碧春;;灰色系统理论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首彬;李娜;龚威;;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天津市人口与环境分析[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荣成;戴文战;;一种基于残差模型的自调整灰色模糊预测控制器的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戴文战;李燕;杨爱萍;;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Verhulst模型的改进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6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增宏;郝巨涛;鲁一晖;李敬玮;;改性沥青混凝土渠道防渗衬砌施工工艺[A];第二届全国灌区及水工建筑物防渗抗冻胀技术与生态建设专刊[C];2010年

8 赵家辉;李振兴;解仑;孙铁;;基于灰色滑模变结构速度环的轧机扭振抑制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启义;卞世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工程装备保障性评价研究[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正新;党耀国;刘思峰;;幂强化缓冲算子及其在小样本预测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非;基于过程信息融合的旋转机械信息(火用)故障诊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建军;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义;对抗条件下被动雷达制导技术及效能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翔;文本挖掘技术研究及其在综合风险信息网络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1年

9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贺利坚;多Agent系统中信任和信誉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浩锋;新疆包尔图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乐志军;新朝川矿矿井水分布规律研究与防治对策[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段守军;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孟宪宇;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捷;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的若干改进与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顺岩;灰色系统理论在间歇式染色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乔小琴;基于灰理论的土石坝安全监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张姝慧;我国石油行业供求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白雪;世界油船订单量的波动及其预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申志涛;基于灰色系统预测理论的商品住宅价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鹏;黄晓明;曾凡奇;;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沥青低温性能指标中的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志刚,邓学钧,顾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综合评价模型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曹荣吉;陈荣生;;橡胶沥青工艺参数对其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王奕鹏,杜洪波;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的研究[J];公路;2005年01期

5 冯新军;郝培文;查旭东;;TLA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2007年05期

6 王晓初;李赢;王奕鹏;;橡胶粉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4期

7 胡群芳;刘文;李清富;;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灰色综合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1期

8 黄文元;张隐西;;路面工程用橡胶沥青的反应机理与进程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期

9 王朝辉;王选仓;马士宾;;基于区间数逼近法的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1期

10 姚玉玲;李学红;张毕超;;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强;基于使用性能的沥青路面面层结构与材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钟科;岩沥青路用性能研究[D];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郭银涛;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浩;王佳妮;谭亿秋;;紫外老化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9期

2 田小革,莫一魁,郑健龙;抽提回收过程对沥青老化程度评价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3 陈志国;王哲人;赵长虹;;火山灰路面基层路用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8期

4 艾长发;徐田兵;陈炯;邱延峻;;改善花岗岩沥青混合料性能措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7期

5 汪辉;毕巧巍;项影明;;回收粉对沥青胶浆主要性能的影响分析[J];施工技术;2008年S2期

6 陈拴发;周燕;陈华鑫;廖卫东;;改性沥青性能指标合理测试时间的确定[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优平;黎剑华;雷雨;乔迎欣;;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7年07期

8 王发洲;张运华;阎国刚;肖汉光;张晓东;万家华;;高强页岩陶粒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与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9 孙海乾;;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J];青海交通科技;2006年01期

10 黎春源;刘毅;刘明金;;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朱旭红;王纯鸣;;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范啸;沈烨;;关于道路安全评价模型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艾力·斯木吐拉;;新疆高等级公路灾害性天气事故预防系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傅工范;赵文琴;;破旧水泥混凝土面板再生利用的研究[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朝晖;李振科;李九苏;;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兵兵;刘佳;范志勇;周明凯;;水泥-脱硫渣稳定碎石作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龚彦宇;李建荣;龚伯云;;城镇建设排水管道和道路工程水准测量精度探讨[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家主;;级配碎石最佳含水量与有效水膜厚度的关系[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永军 通讯员 辛慧;临汾开发区工业路东段道路工程开工[N];临汾日报;2008年

4 记者 彭健 特约记者 张晓勇;南团结街和益州路道路工程竣工通车[N];汉中日报;2007年

5 王彦军;刘有芳;气魄·精神[N];中国建设报;2003年

6 记者 桂兰 实习生 何良 王帅;电子路北延线全面启动建设[N];广元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天池 马智博;群力新区新增八条道路[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记者 成良田 见习记者 朱哲 通讯员 阮英友;通山牛头山隧道开掘2010年通车[N];咸宁日报;2008年

9 昆明石花苗圃总经理 李玉兰;云南昆明 道路工程带旺需求[N];中国花卉报;2009年

10 向春秀;吉凤新区道路工程完成招标[N];团结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廷方;西部山区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其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沈颖刚;高原环境下内燃机工作过程应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张云龙;温度作用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受力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曹毅;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奇异位形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5 赵吉广;基于视频图像的路面性能参数采集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张立杰;两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分析及尺寸优化[D];燕山大学;2006年

7 许先q;渣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工艺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

8 任永平;基于板极模型方法的光电经纬仪伺服控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曾钦志;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配送中心建模与仿真[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胡琦忠;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的核心指标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丽;分批排序问题[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昭辉;道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3 孙宇怀;火山灰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华敏;天然沥青对基质石油沥青改性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杜念;宣城市水阳江大道东北段道路工程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治凯;道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决策基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贺孟霜;道路石油沥青结构行为与性能表征[D];长安大学;2013年

8 张集英;蒙达发电厂330MW机组性能指标实时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9 曹宝贵;二灰钢渣在路面基层中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10 程耀进;提高X光像增强器综合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21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21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1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