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多跨弹性支承连续矩形薄板屈曲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5 00:29

  本文关键词:多跨弹性支承连续矩形薄板屈曲分析 出处:《工程力学》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桥梁工程 弹性屈曲 弹性支承 状态-空间向量法 屈曲系数


【摘要】:针对钢箱梁和混凝土薄壁箱梁受压翼缘的稳定问题,基于状态-空间向量法,提出了一种用于弹性支承连续矩形薄板弹性屈曲分析的计算方法。与有限条法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分析了跨间弹性支承刚度和布置以及荷载参数对屈曲的影响,结果表明:跨间弹性支承对连续矩形薄板屈曲影响明显,屈曲系数随着弹性支承刚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长;等间距、等刚度布置弹性支承有利于板的稳定性,弹性支承的刚度或间距差别越大,对板的稳定性越不利;不同荷载工况下,弹性支承刚度-屈曲系数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弹性支承刚度较小时,荷载参数对屈曲系数影响显著,单向受压的屈曲系数可达双向等值受压的两倍。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tability of steel box girder and concrete thin-walled box girder with compression flange, state space vector method based on a 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elastic support continuous elastic buckling of rectangular thin plate is proposed. Compared with the finite strip method results,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cross between elastic support stiffness and layout and the load parameters on the buckling 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cross elastic support on continuous rectangular plates buckling, buckling coefficient nonlinearly with increase of elastic support stiffness increases; such as spacing, stiffness and elastic bearing arrangement conducive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plate, stiffness or pitch difference elastic support greater stability on board the more unfavorable; under the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variation of elastic support stiffness and buckling coefficient curve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elastic support stiffness is small, effect of load parameters on the buckling coefficient significantly, The buckling coefficient of unidirectional compression can reach two times that of the bi-directional equivalent compression.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177,51378194)
【分类号】:U441
【正文快照】: 随着工程结构的轻型化、薄壁化,受压连续薄板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为简化分析,通常将连续薄板的跨间支承视为刚性支承,而对于设置柔性横隔板的钢箱梁和混凝土薄壁箱梁[1],横隔板将产生竖向挠度,其对受压翼板的支承作用相当于弹性支承。早期,Yamazaki等[2]研究了多跨刚性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莫时旭,钟新谷,赵人达;刚性基底上弹性约束矩形板的屈曲行为分析[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2 毛佳;江振宇;陈广南;张为华;;弹性支承上边界转动约束矩形板屈曲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柏傲冬;纵配筋砖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强度、刚度及变位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3年03期

2 吴晓;杨立军;郑长成;;轴向压力和均布载荷作用下压杆的屈曲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3 杨斌;一种对空间网架进行非线性分析的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4 鹿振友,彭如海;测定稳定临界力的振动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5 黄再满,蒋鞠慧;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铺层优化[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4年06期

6 余祖成;几种构造复合的力学机制及其限制条件的探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7 李昆,郭耀杰;单伸臂钢梁整体稳定分析中等效计算长度系数的确定[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黄达海;陈彦玉;;高拱坝强约束区固灌抬动致裂问题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8期

9 殷荫龙;拱桥稳定分析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10 卢逢煦;杨建军;刘观云;;再分式腹杆计算长度的分析[J];重庆建筑;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纭;翁德玮;陈立群;;Greenhill公式与Maievskii公式及其Kirchhoff动力学比拟[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薛纭;;非圆截面压扭弹性细杆的稳定性[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博;;面向学习兴趣和工科逻辑培养的材料力学课堂教学实践[A];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4 罗培林;佟福山;孟庆臣;;四种不同类型结构稳定性间的关系[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雷雨;崔佳;王飞;;球冠形钢框架结构的弹性稳定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甲;王春刚;贾连光;;冷弯薄壁复杂卷边槽钢受压构件弹性屈曲应力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诸葛睿鉴;;关于压力钢管设计规范的讨论[A];第六届全国水电站压力管道学术论文集[C];2006年

8 白植钦;王国忠;朱建;冯泉钧;;半刚性接头在拱肋安装中的应用[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9 吴博;;切口梁弯扭屈曲承载力能量法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聂建国;廖彦波;;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剪力计算[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丙杰;复杂难采煤层评价方法与开采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2 丁晓唐;高拱坝结构稳定转异和体形优化分析理论和方法[D];河海大学;2005年

3 李江腾;硬岩矿柱失稳及时间相依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吕朝锋;基于状态空间架构的微分求积法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5 沈伟东;基于MOEMS技术的光学调制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谢昱;层合板的应力分析及其剥离[D];清华大学;1988年

7 顾威;CFRP钢管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唐冕;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的静动力性能研究与参数敏感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9 康厚军;索拱结构的稳定与振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莫时旭;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春晓;油船和散货船结构直接计算方法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胡超然;基于数据库的舰船结构评估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武晓英;高烈度区多层建筑框架、框—支结构经济性及二阶效应对比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迎春;大跨钢框架结构钢梁施工过程整体稳定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祺;基于油船共同结构规范的屈曲和疲劳强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逸尘;绝缘弹胶物的褶皱与预防[D];浙江大学;2010年

7 朱小林;大跨径飞燕式钢管混凝土异型拱桥稳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山岗;薄壁钢箱梁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张洁;抽油杆柱稳定性分析与变形仿真[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李传辉;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采顶煤弱化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时旭,钟新谷,赵人达;刚性基底上弹性约束矩形板的屈曲行为分析[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2 蔡健;何振强;金雪峰;;带约束拉杆方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局部屈曲性能[J];工程力学;2007年05期

3 曹宝珠,张耀春;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柱管壁的宽厚比限值[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4 陈强;T形截面板件的局部稳定性[J];结构工程师;2004年01期

5 张正国;方钢管砼偏压短柱基本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9年06期

6 曾晓辉,柳春图,冯玮;四边转角约束正交异性板的临界载荷[J];力学与实践;2000年06期

7 郭少春,杨维武,王强;轴向压力下刚性支承矩形钢板件屈曲弹性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4年02期

8 韩林海,陶忠;方钢管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9 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局部屈曲性能的解析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李斌,赵鸿铁,黄明奎;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柱局部屈曲的理论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济宽,陈全福;弹性支承物体的固有频率(二)[J];中国造船;1981年01期

2 傅雄刚;;弹性支承[J];仪器制造;1983年04期

3 郑惠强;;多跨弹性支承结构的内力程序计算及弹性支承对内力的影响[J];建筑机械;1993年10期

4 郭临义;;荷载纵向分配的弹性支承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5 余龙生;;夹层弹性支承[J];国外汽车;1979年05期

6 严济宽 ,陈全福;弹性支承物体的固有频率(一)[J];中国造船;1980年04期

7 路太山;弹性支承设备对激励的响应[J];振动与噪声控制;1981年02期

8 黄太平;弹性支承与转子之间参数匹配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9 施立亭;;仪表单片簧弹性支承的分析与计算[J];仪器制造;1984年03期

10 吕子华;;弹性支承杆系分析的边值法[J];工程力学;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现敏;何远宏;赵世春;;扭转弹性支承时连续梁的相关函数解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2 吴天行;;轨道减振器与弹性支承块或浮置板轨道组合的隔振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韩清凯;陈希红;姚红良;孙伟;闻邦椿;;弹性支承转子系统频率俘获的仿真分析[A];第八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骁;邱波;徐小辉;;部分水中弹性支承梁的非线性动力响应[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5 赵冬;王克林;;非均匀曲线弹性支承矩形板的屈曲[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6 毛佳;蒋志刚;胡平;易光湘;;边界转动约束面内弹性支承矩形板屈曲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7 吴天行;;轨道减振器与弹性支承块或浮置板轨道组合的隔振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左成平;;样条能量法分析多自由度有水平弹性支承斜拉桥高耸塔架的稳定性[A];第十一届高耸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9 左成平;;样条能量法分析多自由度有水平弹性支承斜拉桥高耸塔架的稳定性[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10 周献祥;;弹性支承平面交叉梁系的研究及程序开发[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武吉梅;运动纸带动力学及振动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永兴;化纤长丝高速卷绕头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左中杰;弹性支承平台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2 许涛;弹性支承—柔性轴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6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26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